自以为对周庄了如指掌,昨天走了一圈,仍不免为古镇区增添的现代元素感到惊异。
摆在几年前,绝不会想象——老街上的客栈会延请法国设计师来设计。
“花间堂”季香院酒店,原本是一座三进的清代建筑——戴宅。以前做过民居客栈,传统的古色古香,现在大为改观。或许是为了让人获得“穿越季节的感官之旅”,房间的布局动了一番心思。说是对四季轮回的一种演绎,从浅浅的大地色,过渡到跳跃的橘色和深沉的紫色,并且用秋棠、墨兰、丹桂等花卉来命名。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装潢时那些典型的明式圈手椅,居然涂抹银灰色或者明黄色,与传统的紫檀色迥然而异,令人不能不多看几眼。凝重的建筑空间里,色彩变得很丰富,也很俏皮,光线也透亮了许多。然而,总体建筑格局没有改变,粉墙黛瓦,厅堂陪弄,蠡窗临河,河埠入水,砖雕门楼上镌刻的“花萼联辉”四字,依然浸漫着时光的烟云。这样的酒店与众不同,很难用一句话给它定位。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处马晓晖文化沙龙。那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粉墙黛瓦,门庭幽深。走进去,才发现天井加了玻璃顶棚,封闭了起来,向下投射自然光线,砖雕门楼和两侧的墙壁经过装饰,权作背景,使这个区域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小型舞台。观众们可以一边品茗,一边欣赏音乐。木质的庭柱被髹漆成耀眼的大红色,楼梯也是大红色,这跟传统的黑漆大相径庭,配上藤和玻璃制成的家具,倒也别致。四周则展示着马晓晖多年来创作的音乐作品,以及她的音乐推广之旅的照片。每一个细节,无不寓寄着艺术家的大胆创意。
马晓晖一直借助二胡的音乐语言与世界交流,被西方音乐家称之为“手持二胡和世界对话”。早在上海世博园“周庄——水洗出来的诗画水乡”案例展上,她就用二胡为游客们作过精彩绝伦的表演。如今,她又在古镇周庄创办艺术工作室,让游客近距离观看表演,也让艺术家来这里找到创作的灵感。
相比而言,正福草堂的江南文化元素保留得更多些。庭院进深,灯影重重,书案上檀香绕着古琴,“一团和气”匾额下陈列着古玩。但作为中式别院,房间里有软垫大床并安放了冲浪浴缸,底层全都做了休闲餐饮区,有沙发与咖啡壶待客,比原先的民居客栈终究上了几个档次,这无疑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将现代元素融入古镇,位于苍珩山庄的“纸箱王”值得一提。这个来自台湾的项目,玩的是纸箱板。所有的家具、商品,居然都是纸箱板做成的,包括船、鱼鹰、埃菲尔铁塔、盘碟和柜台,而且都是本色。纸做的时装包,能放在水里反复洗涤多次。纸在这里出现的频率,足以彻底颠覆我们的想象。在崇尚环保低碳的年代,用纸玩味生活、设计生活、创造生活,远远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观光。
老街上,还有“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吧,还有咖啡馆,还有版画沙龙。不久的将来,南湖边还会出现实景演绎的《春江花月夜》……
人们不是来走马观花,看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而是参与其间,享受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显然,以沈厅、张厅、双桥为标志的古镇文化底蕴是不可改变的,遗产的继承与保护也永远不会放弃,但注入文化创意,使之更有活力,不正是与时代接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