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间的体质差异是由个体的脏腑、组织乃至系统的气血阴阳寒热虚实的不同所形成的,所以这种差异既是个体状况的综合反映,又是产生病后各种差异的内在基础。
不同类型的体质在生理上对机能、代谢以及外界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都具有个体差异性。体质的这种特殊性会影响人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表现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得病后对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的过程都具有某种倾向性;在治疗中则表现为对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反应及疗效的差异性。所以反映体质差异的临床征象就可作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不少学者因为体质学说的形成而提出了“辨体论治”的概念,我认为不妥:一是“证”的概念原本就是对临床全部征象的病理概括,故体质因素理当属于证的内容。辨体只是对辨证论治内涵和质量的丰富与提升,故不应也不能独立于辨证之外。二是另立名称反易扰乱“辨证”的概念。
中医的体质学说体现了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因人制宜、因体而治的辨证法思想,对于人的养生保健以及治疗疾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医学用以指导防病治病的一门重要学科,而且也是建国以来中医学堪加褒誉的难得的一大建树。
那么,人的体质跟癌症的关系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体会主要是体质的热或火,其次是体内过多的膏脂,即痰浊湿热。
人类体质热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数十年来全球气候持续趋暖,人的体质也随之趋向热化。另一方面是多食过食甘腻辛辣。在我国则由于经济条件的显著改善、长期贫穷缺乏营养的历史以及崇尚进补的传统理念这三大因素的汇合,使得千年食谱完全改变:不仅由以素为主变为以荤为主,而且多食过食甘腻海鲜辛辣。这种结果对健康的危害主要在于三点:一是辛辣甘腻之食能够生火助火而使体质变热。《灵枢·卫气失常》中说:“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疔)”。二是膏脂积滞,滋生痰浊湿热。三是火热与痰浊湿热又皆可导致气血不畅。如此则机体内外皆热、气血不畅而又营养过剩。而癌毒(肿瘤细胞)除了主要具有大毒的特性外,就是性质属热,喜欢机体热的环境;生命力极其旺盛,需要人体的营养。所以痰脂火热、气血不畅之体就成了癌毒酷嗜的生存环境,对癌毒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明显的促发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平时体质好、营养足甚至过多的人在同样的生存环境中不仅容易生癌而且生癌后发展恶化也快,而体质相反者则反之的道理所在。
“癌长在人体内受到微环境的影响,这是近年来的新发现。癌细胞出于人体中,由正常细胞演变而成,它必然受到其周围环境(微环境)的影响”。“微环境毕竟是受整体调控的。癌是与微环境协同作用的结果,其进程是癌、机体与环境三者互动的结果。说明研究癌症不能只针对癌细胞(这是过去长时期的研究重点),还要关注癌所处的微环境和癌周围的微环境。但微环境又是受谁调控的呢?微环境在人体内,当然也受到机体的调控。”(汤文)
“过去比较强调种子需要合适的土壤才能生长,而近年则发现土壤也可影响种子的特性”。“改变全身状况,就可能改变癌相关的微环境,从而影响癌的转移力”。“机体因素在抗癌战争中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过去(对癌)的综合治疗大多是‘消灭肿瘤+消灭肿瘤’的模式,预期不久的将来,‘消灭肿瘤+改造肿瘤/改造机体’将成为趋势。21世纪的抗癌战争除继续寻找新的消灭肿瘤的办法外,将重点研究‘改造肿瘤’和‘改造机体’的办法。”(汤文)
对于邪气尤其是毒邪而言,作为土壤的体质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却是可以影响作为种子的病邪的重要因素。了解了上述道理,也就明白了大环境可以影响小环境,小环境可以影响微环境的道理,从而也就明白了改变人的体质、调控人的环境对于防癌治癌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现在西医的思想虽然已慢慢由纯微观纯局部而转向结合宏观与人体,但在技术上却会受限于每一学科都会存在的天然短处而难有根本性突破。中医虽然有着整体调控的天然优势,而且现在又有了体质学说,但在实际临床中,真正着眼尤其是通过实质性地调整体质来治病且有成效者,基本上还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