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期间,他参与策划、统筹、制作了多首奥运歌曲,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We Are Ready》《北京欢迎你》;他填词并制作了由张靓颖演唱的电影《画皮》主题曲《画心》,并摘得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等多项大奖;他活跃于词坛逾廿载,作品超过三千首……他就是著名音乐人陈少琪,香港作曲及作词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顾问。前不久,作为某选秀大赛评委,陈少琪出现在上海,并接受了本报专访。笔者面前的他,朴素的平头、黑框眼镜、浅色衬衫、随性的小胡子,亲切之下透露着沉稳,温和的眼神难掩内在的才气。没有大牌的架子,但又别具一种气场。 “没有原创就没有影响力” 这几年,早已在词作、制作等方面功成名就的陈少琪,偶然会出现在一些选秀、比赛活动中,如由他策划、制作及担任音乐总监的“百事群音演唱会”、“无限极原创歌曲征集大赛”,还有最近由他担任评委的2012轩尼诗V.S.O.P网络选秀大赛。谈起每个选秀节目都会出现一两个较为出色的原创歌手,陈少琪表示非常赞同:“其实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是影响力,没有原创就没有活力。只有好的原创作品,在到处传唱的时候,才会将你的影响带到世界。”而谈起内地的原创,陈少琪更是觉得,现在内地的“80后”创作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香港、台湾的很多音乐人可能主要听本地音乐,而内地的年轻人是两岸三地的音乐都听,就好比一个图书馆,藏书更加丰富,也更有可能出好的作品。”
陈少琪2009年在北京创办的红创文化,致力于原创音乐的推广,包括签下了获得“百事群音”冠军的乐队“聚点翻转”。不过,他坦言,推广乐队在国内经营上有难度,“平台太小,在推广时困难很多。”由此,他也谈到了不久前传出的内地免费音乐网站将在年底或明年初改为收费模式的消息。虽然内地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免费大餐”,但是,陈少琪认为,只要找准消费群体,通过收费来推进音乐产业不成问题。“中国有这么多人,哪怕只有很小一部分的人肯付费,累积起来也是一笔巨大的资金。就像现在的电影业,慢慢就会滚动出一个良性循环。”
从“忧伤都市”走来的金牌词作者 说起来,陈少琪会如此坚定地支持原创音乐,与他自己出道经历有关——他也是从上世纪80年代香港地下乐队潮中走出来的。
陈少琪说那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当时,才二十出头的他本职是摄影师,但是与刘以达(“达明一派”成员)相遇之后,就此迷上做音乐。由于经常在业余通宵不睡地搞创作,创作与工作发生了冲突,“虽然摄影师这条路走下去比较有保障,而做音乐当时风险很大,但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尝试的可能,所以还是去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从此,香港少了一个一流的摄影师,而多了一个追梦的音乐人。
陈少琪与“达明一派”的合作是为人所熟知的,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正式发表的“处女作”,却是为香港传奇乐队“浮世绘”写的《忧伤都市》。“当时香港玩乐队的圈子其实很小,我和‘达明一派’、Beyond、梁翘柏(‘浮世绘’成员)都经常在一起玩。有一次看演出,梁翘柏对我说写了一首歌,让我看一看给些意见。我当时也还没入行,就答应改个一两句。没想到越改越多,后来改了一半,发表时翘柏就署上了我的名字。”“浮世绘”1986年发表的单曲《忧伤都市》,已经昭示了后来陈少琪为“达明一派”所写歌词的独特风格:哀艳都市情,迷惘少年心。“其实我与‘达明一派’合作在前,但‘浮世绘’先签约发片,所以这首歌反而成了我第一首面世的歌曲。”
量身定制:王牌制作人的秘诀
由于“达明一派”的成功,陈少琪收到越来越多的邀约,他也一发不可收,写出了《风再起时》(张国荣)、《执迷不悔》(王菲)、《我等到花儿也谢了》(张学友)、《Para Para Sakura》(郭富城)等传唱至今的金曲。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陈少琪的心又开始萌动。“当时我已经写了1000首歌,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尝试更多的东西呢?我不要做一个垂直的人,我想要做一个横向的有宽度的人。”于是,陈少琪又进一步华丽转身为策划人、制作人,1997年轰动一时的音乐剧《雪狼湖》,就是他转型之后带来的经典力作。之后,他又以创作人兼制作人的身份,与梁咏琪、陈慧琳、李克勤、梁朝伟、余文乐、郑秀文等歌手合作。
“我喜欢跟歌手有多点交流,这样歌手会比较放松。比如新人刚一进棚,看到你会很紧张,你作为制作人,就应该能够让他放松下来,这样才能做出好歌。”与歌手积极互动、交流,吸取歌手的创意与想法,是令歌曲更上一个层面的重要途径。2008年,录制电影《画皮》的主题曲《画心》,张靓颖事先做了很多功课,在录音时提出了很多想法。“像歌曲里加的海豚音,配合弦乐的走向怎么走,就都是靓颖自己提出的。”陈少琪让她不要有顾虑,怎么想就怎么试。而张靓颖也不断给出反馈,提出建议。凭借这首《画心》,陈少琪摘得了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Music Radio中国TOP排行榜“内地年度最佳作词”等多项大奖。
“作为制作人,既要多听取歌手的想法,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保持一个最好的平衡。”这就是陈少琪作为王牌制作人的心得。
“滚雪球”做起公益歌曲“专业户”
近年来,陈少琪写作、制作了许多大型政府活动、公益活动的歌曲。谈起此事,陈少琪认为这是“滚雪球”效应。“最早香港特区政府找我创作香港回归10周年纪念的官方主题曲《始终有你》,庆典当天国家领导、奥组委的成员也来了,听了之后觉得创意很不错,于是就找我去写歌了。”
与金培达合作奥运一周年倒计时的主题歌《We Are Ready》的经历令他至今难忘。“当时时间很紧,我们只有18个小时。奥组委先是给我们看历史视频,介绍了理念、要求。那天晚上,在我家中,金培达借了一个键盘在一个房间里,我则戴了耳机在另一个房间里,每过两个小时出来碰一下头,交流一下想法。就这样直到第二天早上七八点,将这首歌赶了出来。”随后去录音棚录了小样,发给组委会,很快就得到了首肯。“之后就是更大的麻烦事了。”原来这首群唱歌曲需要召集上百位歌星,要在十天之内录音,忙得他焦头烂额。
参与创作了《We Are Ready》之后,在北京奥运的整个过程中,陈少琪还交出了很多作品:与小柯共同制作了倒数一百日主题曲《北京欢迎你》,制作了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歌曲《站起来》《为生命喝彩》,与金培达联合制作了奥运会告别歌曲《难说再见》《再看一眼》……之后,他还填词并制作了世博歌曲《在你身边》《微笑上海》,并与金培达再次合作为第五届东亚运动会创作了主题曲《冲出世界》。
创作“命题作文”免不了受到限制,最大的压力是,“对方会给你很多关键词,一定要用进去。”对此陈少琪的心得是,在将这些必需的信息讲出来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个人风格,有一些不同的角度、字眼,玩出一点新意。例如,由周笔畅演唱的奥运征集歌曲《生命之光》,他就用藏头诗的形式,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欢迎你”巧妙地嵌入了歌词中。
为大型活动创作歌曲能够提升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前几天还和同事谈起,四大天王这几年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香港回归10周年庆典的那次联唱《始终有你》。”与此同时,创作这些歌曲,也更多地体现出陈少琪的爱心与责任心。陈少琪说起,就在上个月,他与导演陈嘉上聊起,想创作一首有关动物保护的歌曲,“看到现在有很多虐待动物、残害动物的事发生,所以我们想为动物保护做点事情。我们会动用各种力量,邀请很多对动物很有爱心、热爱公益事业的歌手参加群唱。”
敢梦想敢追逐,执迷不悔
作为一个不断尝试创作领域的创作者,陈少琪在文字、影像方面也多有发挥。除了《雪狼湖》的剧本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出版过小说、散文集等多部作品。“当时我除了写歌,还替很多报纸、周刊写专栏,替广播电台写广播剧,所以留下了不少文字。”
不过,他现在更多的兴趣还是在老本行——影像方面。“我以前学的就是平面设计,后来因为做音乐,没有时间去继续。如果有时间,我肯定更多考虑重拾这方面的创作。”去年,他在全国举办了三次环保主题联合艺术展,其中一场就在上海的莫干山路,“我总觉得,人要勇于尝试多种东西,敢梦想,敢追逐。就如我当初的那个‘转折点’,也可能少了一个摄影师,多了一个追梦的失败者,但即使那样我也不后悔。好比我想去学航海,虽然可能最后没去成,但至少学会了捕鱼,一定会有收获。”正是秉承着这种理念,陈少琪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带来一部又一部令人称赞的佳作。(部分图片:东方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