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目击
     
本版列表新闻
国内首家民政博物馆今天上午在沪开馆——~~~
     
2012年12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内首家民政博物馆今天上午在沪开馆——
一张张“婚书”见证婚姻制度变迁
姚丽萍 孙中钦
■1951年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陈毅市长签署的“任命通知书”
■“女用婚书”见证了中国婚姻制度的历史
■新普育堂的户籍册
■今天上午开馆的上海民政博物馆内部设计风格颇具现代感
■1953年颁发的“优秀军属证书”
■民国时期的淞沪抗战烈士登记表
■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进步
  本报记者  姚丽萍  文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婚姻、殡葬、救助——唐宋时期, “安民立政” 已是国家行政的一项基本职能;民政,要保障的正是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

  今天上午,国内首家民政博物馆——上海市民政博物馆,在黄浦老城厢普育西路105号开馆。博物馆里的一件件藏品,展示了“安民立政”追寻幸福所经历的种种制度变迁。

  “一纸婚书”从繁入简

  粉红底色、大红镶边,民国37年的一张结婚证书赫然在目。除了新郎新娘的姓名,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的大名也都紧随其后,每个姓名之下对应个人的私章。在证书左上方,还贴了两张印花税票据,票据上是官方印章。这张结婚证的旁边,还有一张民国时期的“女用婚书”,证明男方已下聘金,男女订婚大局已定。而在今天,结婚证书上的主人公只有婚姻当事人,“女用婚书”更是历史的陈迹。

  从一张婚书的变迁,不难看出中国社会婚姻制度的变化。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再主导婚姻,当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男女双方因为爱情而走入婚姻,他们的“结婚证”自然变得“简约”。博物馆里那一张张婚书,把婚姻制度从繁入简的经历演绎得真真切切。

  殡葬习俗逐步改革

  1985年9月,上海第一家经营性公墓“枫泾公墓”开业。这意味着普通市民可以购买墓地“入土为安”。

  而在过去,申城的殡葬方式却显示了移民城市的鲜明特征。不少上海人过世后,骨灰要先安放在某一处会馆里。会馆是当时的同乡或者同业组织,会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负责同乡的“身后事”,需要一路鞍马劳顿将逝者送回故乡。当时虽有万国公墓,但那通常也只为外籍人士开放。

  最近30年来,申城殡葬习俗也在发生重大变革。展厅里,几幅大照片场面壮观:1991年3月19日,申城首次骨灰撒海仪式举行;1993年4月9日,申城首次植树葬在奉贤奉新公墓举行。此后,政府大力倡导殡葬习俗改革,海葬、节地葬被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接受。

  “遣送”一词已成历史

  由于“孙志刚事件”,收容遣送制度终结,而代之以人性化的救助制度——2003年,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从收容遣送制度到救助管理的重大转变。

  这一重大转变,也体现在细微之处。展厅里,两幅照片,拍的是同一个地方的大门,但大门上的名称却很不同——前者叫“上海市遣送站”,后者已更名为“上海市救助管理站”,“遣送”一词也已成为历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目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人才/招聘留学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 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一张张“婚书”见证婚姻制度变迁
新民晚报目击A05一张张“婚书”见证婚姻制度变迁 2012-12-02 2 2012年12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