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座城市,应从标识开始,因为它是城市里随处可见的艺术“活力细胞”。
大家都知道,标识的基本功能是指路。可是,在我们的城市里,有多少标识起不到这个作用?更有甚者,标识为人指错路、指迷路的呢?
大家都知道,我国有70余种《标准》涉标,但相比国际标识协会已办了66年标识艺术展而言,我国的标识目前依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标识艺术创作的路还很长。要追赶,可否在高校设标识设计专业,在全国成立行业协会,定期开展此类交流和展出活动,越早越好。只有这样,才能让所谓的设计之都之名靓丽起来。
标识能人性化、要人性化,功夫就要下得深,要求标识与环境相得益彰,就像曾获得国际大奖“花园里的鱼”那样的中国作品;让人养眼、感觉舒服的“万绿一点红”,城市标识真的就很艺术、够得上城市品位了。
要不就在地面做一块“即时贴”,上面直接画画,告诉你篮球场在哪,美术馆在哪,公园在哪,商店在哪,你只要顺着上面标明的上下左右位置走就行了;还有,在墙上画一幅毕加索风格的画,大大的红色菱形框中标明方向,朝画面中素净的方向,你就能找到马德里的地铁站。
标识的形态、大小、位置不但以“人”为考量起点、如指路功能强大,也要与环境协调;标识之间的衔接和系统性需要非常完美。
标识以“形”说话,如东京六本木标识的形至少有单柱、双柱形,倾斜向人的,嵌在地面和飞在墙上的,有卡通、象形、小清新等各种艺术型的,形态丰富而生动,绝不单调乏味;仔细琢磨这些标识就会发现,这里的导向标识很艺术,而且位置、高度、角度、姿态,标识的材质、颜色、字体大小,一看就是经过反复模拟试验才确定下来的。
见贤而思齐,真希望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早日看到这类人性、方便、养眼的标识,让我们走到哪里都觉着被关爱,被美的东西熏陶。
程国政 文 锡祥 兰翔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