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载: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文中两破折号在《论语集释》中为句号。愚以为,改成破折号有利于今人阅读、理解原文。若真如朱熹所说“语,盖古语也”(《四书集注》),则更有必要作这种改动。或者,破折号前的话加引号。
不及,赶不上,达不到。探,手指伸出试探。汤,热水。探汤,手伸进沸水必立即抽出,比喻人避恶之速,也比喻小心戒惧。
用现代汉语复述此章:“看见善的就像怕赶不上似的(因而努力追求),看见恶的就像手伸进开水似的(因而迅速躲开)——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践行义举以求实现自己的主张——我听过这样的话,没见过这样的人。”
有学者认为,此章编在季氏篇,是孔子周游列国后说的。当时,孔子重要弟子之一的冉求任季氏宰,多附和季氏,而与孔子政治主张不同。孔子几次批评、斥责冉求,但对现实又无可奈何,常感慨不已。此章言语中隐含了对冉求的不满与不屑。是否确实如此,不得而知,故今人学此章,单从字面义理解即可。
此章分两个层次,说了两种人。“见善如不及”和“见不善如探汤”的人,是日常生活中诚心修养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是有道德的人。面对善与恶如何选择,取决于选择者的内心。如孔子所说的仁心,如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倘若安在,则必定选择善,否则必定选择恶。求善,避恶,是文明社会开始就有的训导。几乎任何人,从小就被父母告知,什么事是对的,应该做,什么事是错的,不能做。社会再复杂,也总会有求善避恶的人。所以,孔子听过流传的箴言,见过身体力行的人,自然而然。
第二层次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这是孔子反复陈述的“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篇)的又一个具体化表述。因为,现世干什么,隐居干什么,有了纲领性的目标。这种人的作为,比日常生活中常做好事、不做坏事,不知要高多少倍,难多少倍。它超越了一般的善言善行,而具备更大的人生志向,更高的人生智慧。惟因其大其高,所以才是君子、志士的人生追求。孔子听过相关的话,却没见过能够做到的人。
前一种人可说是善人、仁人,孔子十分欣赏。这样的人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不过,后一种人才是孔子心目中真正健全的君子、志士,可惜在春秋末期的现实中已经很难见到了。
仔细琢磨此章,可以思考、议论的问题很多,这里只取一点稍作探讨。“见善如不及”与“见不善如探汤”是相辅相成的,求善就会避恶,避恶亦会求善。但愚以为,两者毕竟还有差异,而避恶应该是更基本的。对大多数人,不能要求他们都成为道德模范,可是要求他们不做坏事、恶事,当个规规矩矩、清清白白的百姓,应该毫无疑问。“见不善如探汤”——做人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