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屋亦村
冬季的午后,一缕阳光轻轻地穿过树梢,照在斑驳的泥墙上,形成一个个圆影。寂静的山林中,偶尔的几声鸟叫,透着大自然的欢快。茂密的树林包围着一片古宅。这里就是诸暨斯宅村的千柱屋。
一股浓浓的米香,透过这间古屋小门,飘向天井。原来,女主人胡亚琴正在古屋客堂的灶前做着糖麻圆。当注意有陌生人到来时,她显得新奇又有些拘谨。
61岁的胡亚琴,是这里为数不多的外姓人,自嫁入斯家后,没离开过这里。她的家就在这片古宅的核心处,东面即紧邻千柱屋大厅。这里人家一般都有两层,底下是客堂,上面为阁楼。胡亚琴领我们到阁楼上看。木梯很结实,折一个角后即入阁楼。楼上的空间为狭长形,只有前后两扇小木窗。打开窗,和煦的阳光立刻充满了小屋。
就这样小小的不到30平方米的阁楼里,住着亚琴夫妇和他们13岁的孙子和9岁的外孙。她说,孩子父母都在城里打工,两个孩子就在附近的斯民小学就读。
这古宅里见不到青壮年,只有老人和小孩。虽然村里的年轻人都走出山林,在城里打拼,亚琴和其他村里的老人们一样,却喜欢这里安宁、平静的生活。要是农活不多,老人们都喜欢端个火炉在家门口,三三两两围坐着谈天说地。
是村?是屋?穿梭其间,常常会被这里近乎相似的格局所迷惑。实在难以想象,这外表上分明是村庄的建筑竟然只是一间特大的民居。这是一幢拥有74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有32条弄堂、10个天井、36个小天井、8个四合院、118间房间、1200多根廊柱组成的大屋子。
听千柱屋的老人说,以前千柱屋里有户人家,家里养的牛从来不出大门,天天就在这千柱屋里头转悠,轮流吃10个天井里长的青草,竟然也养得膘肥背圆。千柱屋里虽然各家相对独立,却廊檐相接相合,互不隔离,的确像一座微缩的城池,走遍千柱屋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晴不见日,雨不湿鞋”。
春去春回
这座“活着”的宅院,历经百年时空,即使被评上“国宝”之后,也没有迎来其他江南古镇、古村落那种游人如织的盛况,它依然静静地伫立于大山深处,过着一如既往的寻常日子,不温不火。
很多曾经在这个宅子里长大的年轻人都走出了宅门,走出了山野,但是还有很多斯氏后人依然起居于此,过着看似有些单调的生活。我们问起一位老人,为何不跟随儿女到城里住,老人回答说:“在这里生活习惯了,这是我的家,看着这个宅子我心里比较踏实。”
而习惯了平静生活的斯宅人,对于今年国庆黄金周游人如织的火爆场景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千柱屋管理小组组长斯公清说,这里所有的空地都被车子停满了。他做梦也没想到,那几天自己光卖土特产就净赚1万多元。千柱屋成为景区后,如同开启了另一扇门,让斯宅人渐渐地看到了新的希望……
老屋新客
村支部书记斯卫星告诉我,斯宅人不仅拥有千柱屋,还有发祥居和华国公别墅等清代斯姓居民建筑群14处,这些建筑的占地面积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
这几年,诸暨有关部门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对华国公别墅、发祥居、新潭家等斯氏古民居进行修缮和保护,还建立了斯宅文保区专职消防队,投入43万元建立斯氏古民居建筑群视频动态监控系统工程。今年已经61岁的斯国材曾是千柱屋里的住民,他说,当了大半辈子农民,怎么也不会想到祖宗建造的房子会变成景区。
太阳渐渐西斜了,天空泛出了晚霞,映红了古屋上的青瓦。暮晚的千柱屋慢慢热闹起来。放学回家的小学生、出外干活的大人也陆续返家,炊烟袅袅升起。
古屋依然面向小溪肃立着,西下的太阳照得老人的身影越来越长。
风雨中飘摇了两个多世纪的千柱屋是江南清代建筑的另类之作,它不会也不应该在岁月的风尘中泯灭,但前提是我们对待历史和文化遗产应有个正确的态度。 李扬 寿祈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