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次探索在苏浙沪实施“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最终14名考生经过报名、资料审查、面试、特色测试等环节,从3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创新潜质人才”。
【新闻追踪】
这14名学生根据志愿和个人学科特长进入对口学院学习,同时交大教务处为他们设置了一个虚拟的班级,配备专人管理对他们的学业进行指导。目前,首批学员进入“导师配对”阶段,已有不少学生经过双向选择找到心仪的导师并开始了可续研究工作。
对生命科学情有独钟的蔡知见高中时凭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入选创新潜质人才班,小蔡找到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大兵教授成为自己的导师。张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在小蔡的眼里,张教授总是热情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课题研讨、讨论修改论文,不容半点有误。
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一新生田哲毅,是天文爱好者,高中时参加杭州高级中学天文社每天观察无垠的星空。入校后最令他欣喜的是可以自由选择研究领域,进入任何一个导师的团队。今年暑假,小田在瑞士旅游时看到琉森湖清澈见底的水流,感触颇深。明年大二时,小田将选择一名导师加入科研团队。“水污染”是他倾向的研究方向。
和小蔡、小田一样,入选首批科技创新潜质人才班的“新生”们正一边在各自的学院适应大学生活,一边在自由的氛围中摸索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