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 孙佳音(本报喀什今日电)
2013年的第一天,《援疆兄弟》剧组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兵分两路在上海浦东新区对口援建的喀什莎车县取景拍摄。下午4时,完成七个援建项目的拍摄任务后,剧组又驱车50公里,兜兜转转地找到喀拉苏乡。因为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角,剧中援疆干部高天山在无助和绝望时曾独自一人走在这茫茫的沙漠中。
负重走向沙漠深处
早已过了旅游旺季,景区的大门被牢牢锁死,铁锁上还覆着一层厚厚的雪。但这小小的困难并不能动摇剧组进入沙漠拍摄的决心。四处寻觅,在当地维吾尔族小孩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一个不足一米高的栅栏破洞。于是在导演的带领下,全组人一个个钻过栅栏,从景区大门一路走向沙漠深处,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手里抱着沉沉的器材。
一脚一脚,在沙漠中吃力地前进。没有人说话,耳畔除了呼呼的风声,还有粗重的喘气声。经过漫长的跋涉,终于走到一片开阔地。摄影师郝兵带着机器爬上高高的塔台,观察地形,“郭老师,就这里了。”声音透过凛冽的空气传到地面,里面渗出喜悦。“我给你扫一下,你就按照这个路线走。”监视器里,摄影师为“高天山”指定好行进的路线。“好,我知道了。”高天山扮演者郭东文答道。他脱去羽绒服,穿着一件呢子大衣走向沙漠深处,一直走到机器几乎无法拍到的地方,似乎仍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导演也没有叫停。
吃晚饭的时候,导演刘建华告诉记者,“拍摄时真是太投入了,觉得画面特别美,实在不舍得叫停,总想看看再往里面走走,会不会拍出来的效果更好。”
鞋子开裂全然不知
拍完这一条长镜头,郭东文呼哧呼哧地从远方走回监视器前,和导演一起,认真地回看了一遍。然后,又开始了拍摄。行走,站定,拍摄面部特写,聚焦人物腿部……在接下来的四十分钟,剧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这个角落不断挪腾转移,反复拍摄“高天山”的行走和站定,或凝重或彷徨,或期许或落寞。“好,收工。”导演一声令下,现场的工作人员一片欢腾。“有时候,或许等一天也没有好的光给你,有时候,跑几百里地也未必能找到真正满意的‘布景’。开年第一天,那么顺利,回去要喝一杯。”走出沙漠的时候导演很是兴奋,但他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鞋子已然开裂,大半个鞋跟几乎要掉下来,咔哒咔哒敲着水泥地,“没关系,等会儿去县城买一双新的就是了。”或许,对于导演和整个《援疆兄弟》剧组而言,能够拍到满意的镜头,就有足够的理由值得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