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游,遇到一些老人,印象深刻。
宏村,汪大燮故居,有些破旧却气韵仍在。一位七八十岁的阿婆坐在门口小椅子上,守着一个小卖摊,参观一人两元。我们给了五元,老人就跟进来讲解这座宅子的历史与祖上功绩。
她指着厅堂两边门上的木雕画说,这边是草船借箭,那边是八仙过海……木雕是徽州有名的三雕之一,细看之下,果然精致绝妙。侧门外几小畦菜地,油绿绿的,长得正好,是阿婆自己种的,小摊上的菜干也是她自己做的,聊以贴补生活。老人是汪家后人,子女都在外面,她一人看守屋子。
我们离开时,阿婆笑着招手。她已经和老宅一样苍老了,对于这座宅子,所有人都是过客,唯她朝夕相守着老宅——这是她的根。
“东湖在水中,必由之路坐乌篷。”绍兴东湖边,泊着一只只乌黑发亮的乌篷小船,篷上书有“东湖乌篷”字样和编号,划船人皆是老者,头戴乌毡帽,手捧铝制饭盒,就点咸菜吃午饭。
导游说,乌篷船的独特之处在于用脚划船,这门技艺学起来难,时间长,没个五六年难以出师,因此目前在东湖划乌篷船的基本上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这真是一绝。赶紧上船坐好,一位精瘦的老船夫赤脚踏于桨上,熟练地一上一下,手上的桨掌握方向,船便行进了。边划边讲解沿途风景及典故,前面是秦桥,那个是仙桃洞……老人那带绍兴口音的普通话不是很好懂,但能听出他对东湖像自家一样熟悉。
到了陶公洞, 石壁上有郭沫若先生当年游东湖写的四言诗:“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 。”老人灵活地将船调头,说:“你们抬头看,一线天。”果然,石壁缝中见一线光亮,周围峭壁如削。望着脸上写满风霜的老人,我问:“大爷,天天划船辛苦吧?像您这般年龄该在家享清福了。”老人笑笑答:“不辛苦,我有工资,1100元,每月休息2天。我今年72岁,干这行50年了,要丢下也舍不得,只要我划得动,就会一直划下去。能让客人了解东湖,我很开心的。”老人的话和这湖水一样纯净。
下船,回望东湖,乌篷船,乌毡帽,清一色的老人,或隔船交谈或燃一支烟,等待游人。忽然觉得,老人和船是不可分的,两者缺了谁,都将黯然失色,东湖的水面也将失掉一道独特的风景。
归来后,时时想起旅途中的守屋阿婆和划船老人,到现在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让我念念不忘,也许是感动于他们的那一份执着与守候吧。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认真乐观地生活着,呈现出一种朴实的生命美,分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