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机施公司下属所有的上海工地,每个月都将用半天时间为工地“体检”。公司党委副书记余凯凯透露,新的一年,机施公司每个工地,都有文明施工的“策划书”,做到对整个工期工地的文明施工“心中有数、常态管理”。
文明施工要“舍得投入”
昨天,在市民巡访团“飞行检查”的数个工地中,位于延安西路、虹桥路、水城南路围合街坊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本是最不被“看好”的工地之一。原因在于,该工地地处市中心,刘海粟美术馆近在咫尺。工地内还有6栋保护建筑,离工地十几米处,还有民居。
但最终,巡访团成员对工地的文明施工状况,打出了高分。花费100多万元打造的混凝土地坪,将扬尘污染的担忧大部分消除。工地将靠近刘海粟美术馆一侧的工程桩施工调后。虽然影响工期,但没有影响到美术馆的展览。
工地负责人介绍,开工后,工地每个月会主动停半天工,自己进行“体检”,有问题立刻解决。“本来停工是不得已,因为这个工地文明施工的要求比较高。但舍得投入,问题解决好了,更能提高施工效率。”去年年底,机施公司副总经理姚伟峰检查工地时听到了这个好办法,马上决定从今年开始,在上海所有的在建项目中推广。
为保护建筑设“健康档案”
“这里是6栋历史保护建筑的‘健康档案’,我们委托第三方定期跟踪,确保施工不对历史保护建筑产生影响。”在昨天市民巡访团的“飞行检查”中,机施公司工地项目方还拿出厚厚一叠历史保护建筑的资料。
据介绍,工地范围内的6栋历史保护建筑中,距离基坑围护桩最近的只有4米。而施工至今,未对这6栋历史保护建筑产生影响。
项目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我们事先加固、保护。另一方面,依靠事先检测的‘健康档案’,还邀请第三方严密监控。”在每个月半天的工地“体检”中,历史保护建筑的事没少提,建“健康档案”的金点子,就是在“体检”中提出的。
此外,工地虽然地处市中心,每天有大量混凝土装运,而附近马路上却没有泥土痕迹。原来,工地出入口特地配置了大型冲洗设备,对每一辆车辆进行全方位清洗。
承诺“夜间不施工”
检验文明施工另一个“硬指标”,就是看附近居民的满意度。总体来看,虽然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工地附近十几米处,就有民居。但通过将农民工宿舍设在工地外、主动上门开协调会、花200万元建混凝土地坪和改造工地围墙等措施,工地的文明施工状况,赢得了认可。
最受居民欢迎的,就是机施公司提出的夜间不施工。这也是每个月半天的“体检”中,工地项目部想出的好点子。按规定,工地每天施工时间,应为6时至22时,而目前工地方一般做到6时30分开工,21时前必定收工。工地负责人表示:“承诺‘夜间不施工’,主要通过合理安排工序来解决。一些需要连续施工的工艺,我们就早点开始,确保21时前完工。哪怕拉长了工期,但赢得了附近居民的支持,反而能提高施工效率。” 本报记者 晏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