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一年,科学家们不仅找到了好奇已久的爱因斯坦大脑结构与众不同之处,而且开发出具备简单认知能力的虚拟大脑,甚至实现了人类的首次用意念控制机械手臂取物。
中风瘫痪14年后,58岁的凯蒂·哈钦森“自己”拿起了一杯咖啡,送到嘴边并喝了一口——一切皆是凯蒂通过意念控制机器手臂完成的。奥秘就在植入凯蒂大脑中的电极,只有小药片大小,置于大脑的运动皮层上,能接收大脑发出的电信号,再把它发送给电脑,从而让电脑驱动机械臂。这套名为“大脑之门”的人脑——机械交互系统,由布朗大学、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神经科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等联手完成。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神经学家团队则利用超级计算机技术,创造了一个具备简单认知能力、有250万个模拟“神经元”的虚拟大脑,命名为“Spaun”。Spaun可执行多项简单的认知任务,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自己“观察”到的事物作出回应;也有一定的记忆力,甚至通过了最基本的智商测试。
【将来时】
意念控制机器人的创举,无疑会给失去四肢控制力的患者带来希望。不过,这项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且花费昂贵,应用于生活尚需时日。科学家希望更先进的计算程序可改善这种神经性假体以帮助因中风、脊髓损伤及其他疾病导致瘫痪的病人。通过鉴别大脑功能区别,该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可扩展到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
人类的首个虚拟大脑,毕竟还是相当初级的玩意儿。但Spaun的问世让人们相信,人工智能的普及不会太遥远。
本报记者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