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目的并不功利
洋泾中学高一年级的推荐书目共有50本,分两个学期及寒假期间的阅读书单。这50本书又分为“选择性推荐”与“必读性推荐”两类,前者是让学生从中自由地选择阅读,而后者则是规定的必读书目。之所以要称为必读,是因为在每次的语文月考时,会针对当月的必读书,设计若干试题。例如,本学期的必读书目依次为萧红的《呼兰河传》、《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和《傅雷家书》。
当然,起先师生及家长也有担心,一旦列入了考题,这样的阅读会不会带有“功利”的目的?对此,高一语文备课组组长马黎明说,现在学生们看课外书的时间比较少,不逼一逼,许多人就不去读书,而这样的后果就是造成人文知识的短缺、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狭隘、对社会的阅历也十分肤浅,这样的学生是很难写出好作文来的。为此,高一年级的6名老师每人分别推荐了一批书目,并且,每次都是由推荐教师编制出相应的阅读试题。
迫使学生静读原著
不过,也有个别学生嫌课外阅读太浪费时间,就自以为“聪明”地不认真读,而是在网上搜索书目的梗概、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资料,以为这样就可以对付老师出的题目。不料,语文老师的严格、较真,也让学生们不得不摊开书本静心阅读。
虽然从必读书目中设计成的月考试题只有区区5分,但老师们则是颇动了一番脑筋的。比如,在考萧红的《呼兰河传》时,老师们出了两道题,一是要求在4个选项中筛选出不符合这篇小说的一个情节,二是针对书中的人物关系设计了一道选择题。显然,如果学生没有真正阅读过原著,是不可能顺利答出试题的。
有助作文选材出新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周宏表示,高考作文希望同学们的文章选材要能够求新,“如果可能,尽量不要再让李白、苏轼、李清照、陶渊明、居里夫人、海伦·凯勒忙得不亦乐乎了。”周教授这段话显然是有所指的,那就是由于学生的阅读积累十分有限,在作文里所能列举的人和事,要么是些落入窠臼的人和事,要么就是那些被几代人引用得老掉牙的陈芝麻烂谷子。而如果真要能写出新意,避免在居里夫人的“事迹”中炒冷饭,那么,多读课外书、打开阅读的眼界、扩充自己的文化储备,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正是在这样的目的驱使下,洋泾中学开始了阅读引领的尝试。出乎意料的是,不仅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颇高,连家长们也十分支持。家长们觉得,由老师推荐书目的范围,避免了孩子在阅读时的无序状况,既能保证阅读的品位,也能令家长放心。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