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出门在外,除了心向往之、势在必得的事,需要做足功课,有备无患,其他的,只能随遇而安。有时,意料之外的事件发生,倒是令人惊喜的,这就叫缘分。
秀玮、妙穗给我推荐的那些小吃,一般游客想不到去品尝,当地人也未必肯推荐(他们需要满足客人对于名气的好奇和追逐)。所以,我在士林夜市吃到的那些小吃,尽管不多,也不具公认的“代表性”,但那是台湾草根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的,我觉得值,以为那才是超值的。
可惜的是,那半只“豪大大”,因为是吃剩下来的,无法再给其他人品尝,次日离开宾馆时,我悄悄地把它“喂”了垃圾桶。心中颇有负罪感呢!
台湾小吃当中还有一样叫“阿给”的,在士林夜市好像没见到,我是在淡水老街上碰到的。所谓阿给,是日本话“油炸豆腐”的译音。将四方形豆腐切开做成袋状,塞入细粉,再用新鲜鱼浆将切口填补,蒸熟,淋上特制的甜辣佐酱即可享用。淡水老街上的那家“阿给”店,标示“手工阿给创始店”字样,不大,与上海吃桂林米粉的店差不多的小,然而所列品种繁多,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式。我随手记下了部分品种:鱼翅阿给、干贝阿给、原味阿给、沙茶阿给、麻辣阿给、素食阿给、黑胡椒阿给、鲍鱼阿给……我点的是原味阿给(即细粉馅),一小碗盛一个,再加一碗鱼丸汤,属于经典搭配。我后悔没有一探究竟:那些鲍鱼阿给之类,是指鲍鱼馅还是指佐酱的风味?看鲍鱼阿给,标价40新台币一枚,如果塞点耳屎大小的鲍鱼,也不见得奢华。须知台岛的鲍鱼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金贵。
阿给味道鲜美,然而就个人口味来说,我更喜欢江南一带流行的“双档”。
桃园县大溪老街,以中西杂糅、古色古香的牌楼闻名台岛,成为一个热门旅游点。几乎所有骑楼下面都开着商铺,卖各色工艺品和小吃。各色小吃当中,麻薯居多。所谓麻薯,是用糯米粉或其他淀粉类制成的有弹性和粘性的食品,当地人叫“饼”,在我看来应该叫“团”——一个个像宁波汤团。麻薯的吃口完全像我们这边的糯米团,其内含豆沙,外黏玉米粉(防相互粘牢),只不过小了一点,显得玲珑可爱。它的味道繁复,主要取决于上面嵌滚的粉料,比如上的是椰丝,就是椰丝麻薯;上的是芝麻,就是芝麻麻薯,以此类推。有一家专卖麻薯的小店,敞开的货架上陈列着大约十几个品种,每个品种前都放着“试吃品”——大概是一只麻薯的四分之一大。这种东西,我是有所领教的,大陆也有,只不过品种较少,很多人不太经意罢了。我在日本时,满眼都是这种小食,日本人叫它“菓子”(?)。据说日本人把它读作mochi,台湾音转为“麻薯”,可见此物可能最初来自日本,后来在台岛光大。
老板娘非常热情,一定要我尝尝,而且一定要统统吃一遍。十几个四分之一下去,也有三四个的量,够了。作为一种小食,我看,以此作为茶点最为合适,尤其是就着乌龙茶尤佳。当然,作为伴手礼送人,礼到心到,相当妥帖温存。
旁边一家店卖的竟是西点,这就有点让人觉得格格不入了。不过,你要知道,这条街的建筑风格乃是中西混搭,也就可以释然了。西饼店品种不多,最抓人眼球的主打产品是——“威尼斯”。
“威尼斯”是一种枕型蛋糕,比凯司令的大雪藏还要大一壳,它由一层层的起酥、薄脆中嵌一层层新鲜掼奶油精制而成,层层叠叠,纹理漂亮,非常馋人(有点像上海西饼店卖的拿破仑)。这个看上去十足舶来的东西,却是该店研发的。谁能吃得下那么个大家伙!别急,老板照例笑眯眯地缠着大家“试吃”,一人一小块。果然好吃,外脆内酥,满口奶香,狠命一咬,看上去内中的鲜奶像要飙了出来,其实不会。有个重庆“妹纸”立马掏银买下一个。我提醒她:咱们离台还有六七天,当心放坏了。她一点不急:那就这两天把它吃了呗。
老街的尽头,有个老妪在小推车上卖著名的“大肠包小肠”,无人问津。我在旁边仔细看着她操作,良久,忍不住买了一个。怎么形容?上海粢饭+美国热狗。就这味!在士林夜市,秀玮不推荐我吃,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