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1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似水年华
孙小琪
  孙小琪

  走了多少年的弄堂,突然用别的样子装点起来,会觉得陌生。

  弄堂口挂出两个有点历史感觉的字:萝邨,估计是多少年前的名称。一个天真得有点唐突的雕塑:两个孩子在“跳山羊”,一个撅着屁股伏在地上垫底,一个伸着舌头双手撑在他屁股上,两腿飞扬。弄堂口两侧,一边是高档儿童服饰,一边是女士珠宝,小小的门面,都是专卖店,橱窗装潢设计很现代的。

  过去,很多年里,这里一边是公共厕所和垃圾集散地,一边是油烟四起的小吃摊点,买早点的上班族常常把队伍排到拐弯又延伸到马路上。弄堂进去有个直角弯,杂志社在弄堂到底。初次到访者,一般不容易找到。他们在附近转啊转,最终还是打电话进来:“你们到底在哪里啊?”“就是……就是……你看到公共厕所了吗?还有那个……垃圾桶,那就是我们的弄堂口,拐弯进来就到了。”

  那两个标志性建筑很好找,只是说起来总是不雅。加之,后来周围渐渐富丽堂皇,那常年漫溢到马路上的垃圾脏水,终于连着那个垃圾集散地一起撤去。公共厕所也撤去,改建成貌似优雅的小店。我们每次走过,还是会想起当年这些公共设施的公共用途,不知那些经常停在这儿的出租车,那些到这里方便的驾驶员们,如今去了哪里?

  上世纪80年代,《现代家庭》在这里初创的时候,法国费加罗报到访。他们来的那天,办公楼刚装修过,空空如也,下午紧急买来三个一组大沙发,在会议室摆好。来宾晚上到,走进漆黑一片间或还有脚手架的弄堂,大家搀牢手。进了灯光透亮的会议室,顿时欢呼起来,翻译说我们是进了阿里巴巴的山洞啊。那次,他们惊诧于我们出版的杂志,有婚姻有爱情有生活,和他们之前所知完全不同。对于杂志开设的关于性知识的栏目,更是惊呼:中国终于叩开了沉重的性的大门。当时,我们还没有告别铅字排版,信息传播的速度十分有限。因为改革开放,壁垒松动了。

  后来,变革一个接着一个。我们的心,从一惊一乍变得沉稳。我们的杂志在外形上和全世界的杂志差不多的时候,互联网发达了。新媒体发展神速,无论你走到哪里,挂着耳机端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的人,总在你眼前。

  2012年年末,美国新闻周刊印刷版停刊。12月31日,新闻周刊出版了最后一册印刷版的杂志,那一期封面是黑白的,是纽约大都市的鸟瞰图。正中,新闻周刊高高的办公楼。还是正中,标示着新闻周刊印刷版最后一期,印刷一词用了鲜艳的大红,在一片黑白和高楼森森的背景下显得骄傲。美国新闻周刊的总裁和总编辑告知世人,他们仍在出版新闻周刊,一切没有变化,只是换到了网上,从此他们将在全球同步发刊。事实上,两三年前,新闻周刊已开始积极与阅读器之类的运营商密切合作,那些快捷的传播和阅读方式很快积聚了读者群,也直接影响了多少年形成的印刷版读者。一本一周一册的新闻类杂志,顺应时势是第一要素,于是,关掉和自己争份额的印刷版就成了必然。只是那印刷一词,对于有80年历史颇为矜夸的新闻周刊,在过去,意义是特殊的。对其他的同行,也一样。

  年华似水,我们都处在时代的进程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目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星期天夜光杯/封面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16版:人才/招生培训
似水年华
明月二三事
葵花朵朵
难忘那株核桃树
墨竹报春(中国画)
赠人玫瑰
记忆里的味道
享受新年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A12似水年华 2013-02-10 2 2013年02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