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一部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励志类图书《正能量》,在坊间流行,“正能量”这一语汇也就经常在各类场合被人挂在口头上。这一语汇的流行不是偶然的,它或许契合了某种隐秘的社会心理因素。一个人需要“正能量”,否则如果总是被负面情绪缠绕,对生活就会失去信心,就有可能患上忧郁症;一个社会如果缺乏“正能量”,社会发展就会因缺失内在动力而停滞,乃至社会秩序和机制发生痛苦的“痉挛”,一部近代史最清楚不过地向我们佐证了这一点。
但我发现,很多在大讲释放“正能量”的人,对“正能量”含义的理解是偏颇的。仅就文学创作来说,该如何全面理解“正能量”的释放呢?在表述我的理解之前,且让我先从一本书谈起。这本书正在法国畅销,名《药物指南》。我是从《文汇报》常驻巴黎记者郑若麟先生的一篇专栏文章中读到有关这部书的内容和相关情况的。这是一部非虚构类作品,出版一个月即销售20万册。两位作者均为医学专家,非文坛中人。书中披露了法国药界的重重黑幕,令人震惊:法国市场上40%的药品具有风险性,自1985年以来至少有10万人因药物致病丧生;更骇人听闻的是,法国40名国家药品安全监察机构成员中只有9人是干净的,其他人均与制药公司签署私人合同,从中获取高达60万欧元的非法所得……这本书无疑让那些涉案的医药公司大伤脑筋,也让那些从事药品监察的人员面临牢狱之灾,但它却大受民众欢迎。很多人到医院就医时就带着这部《药物指南》,看看医生处方开出的药品中有无危及健康的危险药品,同时读者从书的背后看到了两位大义凛然的医生兼作家的高大人格形象,他们的名字一夜间被家喻户晓。
这样一部书是不是在释放“正能量”呢?我的看法是肯定的,因为两位作者为了保护民众的生命健康,而不惜冒本人生命可能受到邪恶势力威胁的风险,是令人崇敬的,他们向我们展示了写作者具有的可贵的良知和正义感。
还是回到那个被人说烂了的文学常识中来吧:无论弘扬真善美,还是鞭挞假恶丑,都是在释放文学的“正能量”。写什么有时不是最最重要的,而渗透在作品中的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这观点是老托尔斯泰所反复强调的,不是我的原创。不要把“正能量”理解成“涂脂抹粉”,也请不要简单地理解为表扬“好人好事”。展示“美”与鞭打“丑”,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正能量”的一部分。“正能量”是一种引人向前向上的力量。当“正能量”正不压邪时,我们需要为“正能量”添薪送碳。有时候,只有驱除了阴霾,才能让阳光照进我们的心灵;只有剪除了杂草,稻麦才能更健壮地生长……“正能量”不能靠“乌托邦”幻象来激发,否则,一旦“乌托邦”破灭,“正”的就成了“负”的;“正能量”也不是在甲醛超标的家具上刷油漆,表面光的后果是伤害人体健康。
由此,我又想到:当我们在寻找报告文学衰落的原因时,当我们在为如何重振报告文学的雄风而焦虑时,不妨思考一下同是非虚构类作品的《药物指南》,却为何在法国大受欢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