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张琴秋对曾中生十分钦佩
一连一个多月,部队总这样在偌大的一座秦岭里绕来绕去,大冷的天,穿不上棉衣,没吃没喝,人员伤亡在增加。
张国焘借口军事秘密,对行动的方向和行动方针只字不提,包括高层干部,也处于一种盲目之中,这使得大多数人心中的不满和怀疑在加剧,就这样没日没夜地走啊走啊,究竟要到哪里去?
自从上了秦岭,大家就知道再回鄂豫皖的希望已经破灭了,可一支军队不能长久没有根据地,一支没有根据地的军队,就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伤病员得不到妥善处理,后勤供给也存在很多问题,敌人的围剿正在加剧……而张国焘并不回答这些问题,他似乎不屑一顾,又仿佛胸有成竹。他什么也不对人说,即使军委会的几个人,他也不与他们通气,一副高高在上的派头,谁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如果张国焘在来到鄂豫皖后,在军事上确实表现出过人之处,打过几个漂亮仗,或者有过扭转败局的业绩,人们也许会信服他。可惜的是,他所有的计划,几乎都表现为一种假、大、空,不切实际,什么出潜太、占安庆,然后又去攻麻城,想要打到武汉去,结果都是不战自溃。想到这些,人们难免为红四方面军的命运担忧起来。这是一支工农红军,他张国焘没有权力采取这套家长式领导方式,部队的何去何从,应该由大家讨论了来决定。特别是在现在这种非常时刻,部队的命运不是哪一个人能说了算的。部队里的几位高级领导,如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等,还有总部机关的一些干部,对红四方面军的现状日夜担心,可张国焘又是个十分情绪化的人,他对于别人的意见,特别是反面意见,重则打击报复,轻则置之不理。为了尽快扭转红四方面军目前的局面,曾中生他们认为有必要把一些情况反映到党中央去。为了保险起见,打算派人去上海,人选是王振华和朱光两人。
张琴秋自来到红七十三师,才算真正从事部队工作,由于时间不长,她总感到自己在军事上很幼稚。而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在鄂豫皖军民中威信甚高,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平常的一段传奇经历,这就使张琴秋对他们分外尊敬。特别是曾中生,虽然被张国焘解除了职务,但他并不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仍以工作为重,每到一地,都悉心调查研究,考察了解是否具有重新建立一块红军根据地的基础和条件,他始终认为,没有根据地的军队,给养得不到保证,兵员得不到补充,那军队还有什么后劲可言呢?张琴秋对曾中生从内心十分钦佩,遇到什么问题总爱找他请教,一次,两次,慢慢的,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信赖。这次曾中生和旷继勋等人准备向中央反映情况的计划,也就没有瞒着张琴秋。张琴秋由于工作关系,也总在指战员中走动,曾中生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正是当前红四方面军指战员思想上的普遍困惑,因此她也认为,方面军总部的确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行动方针,和全军上下认识一致的目标,困难是有的,甚至很大,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是力量,人心是不可战胜的。不过,张琴秋却不赞成派人去上海找党中央,她觉得能就地解决的问题,最好不要扩大范围。
曾中生也同意再慎重考虑考虑。
张琴秋不是个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的人,她既然知道了,就不能让这件事酿成大事。于是她去找了当时的红四方面军总部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征求傅钟对这件事的看法。她和傅钟是苏联留学时的老同学,从傅钟个人来说,也对张国焘的一些做法有看法,但从组织原则上说,他还是认为不能鲁莽行事,最好是争取得到更多、更重要的领导同志的支持。而总指挥徐向前那天偏巧不在,到前线了解敌情去了。这件事又不能搁置不能久等,张琴秋和傅钟一商量,认为去找陈昌浩也是可以的,陈昌浩是总政委呀。
张琴秋就去找了陈昌浩。陈昌浩目秀眉浓,长得一表人才,他对张琴秋很热情。张琴秋知道陈昌浩对张国焘是跟得比较紧的,所以她尽量把意思表达得很婉转。但陈昌浩一听还是火了,什么?他们要派人到中央去告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