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24年出生在本市法华镇,在香花桥附近居住了80多年,2010年迁居别处O最近,我去探望老邻居,发现法华镇路香花桥路旁的一段绿化带上,新建了一处街景,介绍以前法华镇内法华浜上的桥梁,较真实地反映了原来的面貌O
现在的法华镇路原来是法华浜,1958年填浜建路O法华浜上曾有十几座桥,有石桥有木桥,其中香花桥与种德桥比较有名,现在还有以这两座桥命名的马路O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街景中将原来是拱桥的香花桥做成了平板桥,而原来是平板桥的种德桥却变成了拱桥,两座桥弄颠倒了O当然,这是我的个人之见,晚报不妨调查一下O 读者钱益伦
【调查附记】
接到来信,记者来到法华镇路实地采访。在法华镇路香花桥路口,有一个“法华遗韵”马路景观,这里不但竖起了仿古石牌楼,还建有4座仿古桥,一座是叫思本桥的木桥,其余3座为石桥,分别是香花桥、种德桥和众安桥,这些都是当时法华镇上比较有名的。记者看到,被命名为香花桥的是平板桥,而种德桥是拱桥。
在现场,有位70多岁的老伯正带着小孙女在石桥上玩耍。记者上前向老伯介绍了读者钱益伦的看法,他表示赞同。在不远处,有一个“走进新华”的文化长廊,里面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法华镇的历史以及消失的遗迹,上面也提到了香花桥与种德桥,并画有示意图。记者注意到,示意图所示与读者钱益伦的说法相一致。
在画廊边,家住延安西路1573弄陶家宅的徐先生对记者说,他1949年出生,家离以前的种德桥很近,小时候去法华镇都要走种德桥,这是一座平板桥。“当时法华镇沿街商铺林立,还有很多茶馆,我常与同伴到茶馆的窗外听说书。”徐先生笑着说,他现在不可一日无茶,这大概也是法华镇带给他的“遗韵”吧。
记者将读者来信转到长宁区绿化市容局。据绿化市容局的戴先生介绍,为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风貌,在筹划建设“法华遗韵”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历史照片,建设单位在“上海地方志”的网站上看到有介绍法华禅寺的内容,其中提到寺前香花桥在20世纪50年代移入中山公园,而种德桥的信息则更少。因此,设计单位参照了地方志上的表述,将中山公园的“香花桥”复制到了“法华遗韵”里。
戴先生说,绿化市容局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他们将会同新华路街道,寻找居住在当地的知情人士进一步求证两座桥的真实面貌,并欢迎知情者提供相关照片。
本报记者 钱绿明 通讯员 张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