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使用的新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功德无量,但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一些字、词解读不够严谨精准,很多常用词没放入。如果检索部首,会发现二百多个部首中很多查不出读音与字义。一、二画的部首,也是《辞海》最先呈现的字,1999年版有37个,19个无解;2009年版归纳为31个,13个无解。而汉字自东汉《说文解字》540个部首以来,每个部首又是独立的字,都有单音节发音和字义的。玉中之玊,未免遗憾。
举一画部首中的丨、丶、丿三字为例。
其实,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首版的《辞海》,部首都有注音释义,本文按原繁体录出丨、丶、丿三字的音义:
【丨】古穏切,读若衮,阮韻。上下通也,見《说文》。
【丶】猪羽切,音拄。一,有所絕止。丶而識之也,見《說文》。二,古文主字,鐙中丶也;借为主宰字。見《六書正譌》,按鐙中火丶即鐙火之炷也。參閱主字及炷字注(“注”的异体作“註”———笔者)。
【丿】(甲)劈噎切,音撆。見《說文》。(乙)俗借作千。分别再作浅谈。
“丨”字解:
“丨”是个多音(六种读音)多义字,并有两种写法。“丨”如只作一种训诂,便是“上面与下面贯通的形状”,音gǔn(滚)。
在指植物的主干时,“丨”的笔画要由下往上(↑)写,“引而上行”,念xin(囟);写形容水流的“丨”时就要从上发笔往下写(↓),因为水流是由高向低流动的,“引而下行”念tui(退)。按照事物属性和原理来行笔,才能体会到奇幻神秘丨字的奥义。
“丨”与棍(gùn)同义同音,是“棍”的古体汉字,也是典型的“国际性”象形文字,其形义与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古玛雅等历史上使用的原始象形文字中的“丨”均相同。旧时“丨”还有过针的蕴意。
“丨”表示笔画及竖起的意思时则念shù(竖),同竖。
近代有学者另识定丨为“床前横木”或“工”字异构。老字新义,当今台湾地区丨还有“商业上用作号码时当作一”的解读。
“丨”又是非常古老的姓氏,读音yi(一)。此姓氏源于蒙古族的蒙棍氏。亦称椲丨氏、丨氏。现多为汉字单姓莫氏、白氏。
“丶”字解:
“丶”,音zhǔ(主),金文小篆像灯头的火苗形。是主与炷的又体。历来书法篆刻作品用篆时,常常以丶代繁笔的主。主,甲文构形是在火苗下加了灯碗灯座组成(见图例)。主的初义就是灯头火苗,火苗是灯的主体,故引申作为界定与形容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人、事、物、思想意识、流派等的用字。“丶”,又用为古人读书时断句的标志符号,表示停顿。
“丿”字解:
“丿”念Piě,音同撇也是撇的先文,《说文》解释如下:“丿,右戾也,象左引之形。”
“丿”又指明后期及清代江苏盐阜地区的百姓煮盐制盐的一种浅形铁锅,径圆三尺,深三四寸。现在江苏盐城市境内仍有以“丿”命名的乡镇,如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市内还有6个村和13个自然村组亦是以“丿”为地名。
若谈到两岸文化交流,对部首字的“态度”无疑是一个方面。台湾地区即便收字寥寥的袖珍版学生字(词)典,包括丨、丶、丿在内的所有部首字皆有解读,然而被称为煌煌巨著的上海新版《辞海》似乎“吝惜笔墨”,无睹这些独立的“基本”汉字的存在(因为这里无关是否常用字)。
拙文以为,应秉承和比照“老辞海”及台湾地区字(辞)典做法,对部首字“一视同仁”,全部注音释义。
要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初入汉字殿堂的求学者:中华汉字库里的每一点、每一画都是实实在在的字,都是含纳“须弥”的“芥子”,都是需要认知与传承的我们民族文化引以为傲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