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春风和畅,播种耕耘,万物滋长。回首以往,长怀感恩之心;俯仰天地,永存高远志向。此心殷殷,先哲可鉴,此情切切,愿景在望——愿故乡繁荣,城市进步;愿和谐社会,人民幸福。
今日清明节。清明是感恩时节,走过通往上海滨海古园大门的“庄严神道”,墓园里,被追思的是逝者,受抚慰的是生者。
驻足一座现代公墓,人们会问:它的社会功能究竟是什么?一个服务民生的现代企业,它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
滨海古园的答案是:公墓服务关乎逝者尊严、生者慰藉;体现人文关怀、人性光辉;事关民生保障、社会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墓也是文化场所,它有传承、有创新、有发展、利民利国。
创建“百年文化墓园”,就是滨海古园的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发展靠制度、靠规范,更要靠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力。
今日公墓业界,文化与经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企业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要赢得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样也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滨海古园从文化战略的制定、文化展馆的创建、文化设施的投入、文化人才的吸纳等方面大胆尝试,扎实推进,调动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传承和弘扬优秀的葬文化传统、创新和培育现代葬观念、引导和推广文明的葬行为。
近年来,申城各大公墓持续推出诸多人文关怀服务,作为行业翘楚的滨海古园,更是率先创意——从“时空邮局”、爱心苑、海葬公祭到无主骨灰落葬志愿者服务,一系列创意在全国同业中开风气之先。
同时,创新与传承,并行不悖。滨海古园“清明文化祭祀典礼”引入诗、歌、琴、舞、曲——无论古典与现代,抑或高雅与通俗,都一样传递着思念和祝福,梦想和希望。
作为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特殊行业,一个渴望经营“百年老店”的现代企业,滨海古园所有已经创造的、即将创造的文化积淀,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阳光、和谐、文明、便民、绿色、科技。而所有承载企业文化的服务,都是为了实现终极的人文价值——追思逝者,抚慰生者,用庄重的服务感恩“生命的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