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福寿园引领国内殡葬新风——~~~
     
2013年04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福寿园引领国内殡葬新风——
“节地”环保与“清明符号”
姚丽萍
福寿园人文纪念博物馆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市民在遗体捐献纪念碑前献花
树葬墓区
老电影播放厅
人文纪念博物馆大厅
福寿园人文纪念博物馆内的“生命之泉”
  本报记者  姚丽萍

  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一座公墓里,一张座椅上,镌刻着一位逝者的名字;座椅旁,大树下,就是这位逝者的长眠之地。几只袋鼠就在不远处的草坪上蹦蹦跳跳。

  看到此情此景,几位来自中国上海福寿园的同行频频点头——低碳、节地、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殡葬行业,这也是全球化趋势,澳大利亚如此,上海也是如此。

  走进福寿园·上海人文纪念公园看看,无处不透露着“全球化”趋势中的低碳、节地、环保。

  “节地葬”融入殡葬文化

  草坪葬、树葬、花坛葬、海葬,越来越多的上海人为亲人选择各种“节地葬”。

  “节地葬”是如何融入上海殡葬文化的呢?相对于公墓中最能赢利的传统墓葬,“节地葬”的价格比较低。价格杠杆是让人们接受新葬式的最初因素,但并非是唯一因素。

  有人最爱江南园林,有人喜欢花花草草,有人欣赏大海的辽阔,有人离不开大地的温厚……无论是海葬、草坪葬、树葬、花坛葬、室内葬、长廊壁葬还是亭葬,人们为亡故的亲人选择“节地葬”,都是为了契合亲人生前的某种“情结”。上海土地资源极其有限,上海人都知道节约土地的重要,只要能满足心愿,人们愿意选择节地的方式安葬亲人。多元的,才是容易被接受的,“节地葬”要不断创新,满足不同需求。

  “清明符号”考量清明文明

  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符号,清明该有怎样的符号?黄丝带、青柳条、各色鲜花……这些都是沪上公墓呈现给清明的节日符号。2008年,在首个清明法定假日,“清明符号”考量着上海市民的文明程度。当天,象征思念的黄丝带,就是福寿园最鲜明的“清明符号”。志愿者清晨5时就开始在公墓大门口送发黄丝带,树上、墓碑上,一根根黄丝带随风飘扬,就这么“情系黄丝带,爱满四月天”。

  春天是不是来了,看看河畔的柳条就知道。柳条寓意着春天,也就成了另一个“清明符号”。陪伴柳条的是春风,而不应是烟熏火燎的香烛锡箔。早在2000年,福寿园等沪上各大公墓就开始倡导鲜花祭扫,纷纷推行“用鲜花换鞭炮”。12年过去了,成效如何?如今,鲜花祭扫已渐成习俗,来扫墓的十有八九手持鲜花。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目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军界瞭望周刊
   第A11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A1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A1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连载
   第A17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18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19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0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1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2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3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第A24版:民生上海·清明特刊
“节地”环保与“清明符号”
新民晚报民生上海·清明特刊A24“节地”环保与“清明符号” 2013-04-04 2 2013年04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