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止
又到清明,忙碌中,也许要问一问,为什么是今年的四月五日,为什么要去扫墓,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上做这件事情?显然,这些问题是有一个相对标准的答案: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据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看起来,还是民间学官府,穷人学富人,草根学精英啊。
清明始,地温升,宜春耕,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捎带植树”。再后来,清明和寒食的日子接近民间禁火扫墓,于是合二为一。问题来了,当代社会地少人稠,尤其在北上广,更有北漂、沪漂、粤漂加塞儿,还有就是突然冒出来的古典文化泥沙俱下,以及万事皆炒作之当代生意观使然,小小一方墓园,让清明不清,离原本思念先人之情渐行渐远。寒不寒食,真的不懂,禁火标记,满山有竖,红烛黄香,没火怎燃。
不小心先走一步,有劳大家踏春探望,原本希望表表离情别意,述述难言之隐,看到的却是吵吵闹闹,推推搡搡。当你们留下废屑残蜡,当你们转身推杯换盏,又何来思念缅怀、抚今忆昔啊!
有一次扫墓,得闲看看人家墓碑上的名字,欣然有趣。有一对老人,名曰“屠阿兔、丁月仙”,玉兔投怀,浴爱屠之,何等美妙啊。想想都美。看墓碑,双双对对,此刻此地,方才知道何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深意。低头忖来,阿兔和月仙,也不一定会对这一年里突然涌出的人潮而开心吧?莫不如在春气勃发,万花朝会之际,恬然忆旧。于静心春夜,或睹物思人,或秉烛夜读,或展卷神游。还清明以安静,还先人以亲情。
跟儿子说过一次,以后,在楼上北阳台的内墙壁上,就由爸爸我来写一方黑底白字的小小自我行略,如同拙政园长廊里的文徵明模式,挂在那里。每逢清明前后,儿子只需起夜后,顺带在月光里看一眼,便算是过了清明。不劳订票、出城、塞车、买花,又去烦了那阿兔和月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