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对于瀛来说,这道命令过于突兀,令人难以置信。此前,714所正面临撤销解体的命运,大部分科研人员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从事劳动改造,负责水面舰艇情报工作的专业技术干部只剩下副所长张日明和技术员于瀛等少数人在位了。
这一年,中国正处于与苏联全面交恶、与美国关系尚未解冻的特殊时期,安全形势严峻。中国的第一次航母论证,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历史背景下启动的。
舰艇研究院“绝密会议”开过不久,张日明和于瀛受命前往海军机关,向“船办”主任刘华清汇报。“汇报会在海军机关大楼西配楼二楼会议室召开。”于瀛回忆说,“那时没有现在的电脑手段,也没有幻灯投影仪。为了说得形象点,我们把搜集整理的国外航母的照片放大到最大尺寸,再把整块三合板一折为二,用砂纸打磨光,涂上海军蓝油漆,将航母照片一张张粘上,张日明汇报的时候,介绍到哪个国家哪种型号航母,我就配合他把照片摆上去,像‘拉洋片’似的。”
刘华清是舰艇研究院首任院长,跟张日明这些院所的老部下都非常熟。汇报结束时,他直言不讳地嘱咐张日明:“胖子(张日明的绰号),你讲了这么多,这一下子也记不住,你尽快把这些资料做成一本小册子,给上级汇报的时候也可以提供给领导们看看。”张日明和于瀛很快将航母资料编辑成册,印制了15套,送到刘华清办公室。刘华清很满意。如今,这本仅有两个巴掌大小的《美帝苏修航空母舰图册》的小册子,就收藏在舰艇研究院档案馆。泛黄的纸页,见证了时代的沧桑,成为追寻中国“航母梦”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1970年5月16日,是应该被载入中国航母发展史的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刘华清主持完成了《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并呈报给海军领导。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海军发展史而言,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上溯1866年,历经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中国近现代海军走过整整100年艰难苦涩历程后,中国航母终于从梦想进入高层决策视野,并由刘华清构思出第一个“概念模型图”。
1970年5月27日,刘华清在海军装备部主持召开了航空母舰论证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首先确定了航空母舰的型号方案,按护航航母和反潜航母两个方案进行论证,重点是护航航母和舰载机。其次是把论证研制任务分解落实到位:由海军提出航母及舰载机的性能与作战使用要求,舰艇研究院(七院)负责航空母舰总体的论证研究;航空研究院(六院)负责两型舰载机(歼击机与反潜机)的论证研究;飞航技术研究院(三院)负责舰载导弹武器系统的论证研究。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航空母舰研制代号被冠名为“707工程”。“这是个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航母从纸上谈兵的‘梦想阶段’,进入实际操作的‘工程阶段’。”于瀛先生记忆犹新:舰艇研究院航母研制组成立大会在研究院大楼七楼大厅举行。领导宣布命令讲话后,接着就由714所张日明副所长讲课。“各个研究团队的领导和技术骨干都来了,但用现在的眼光看,只能算是一堂航母科普课。”于瀛回忆说,“当时,人们对航母的概念都不十分清楚,张日明从什么是航母讲起,介绍了航母的发展史、航母大战的典型战例、航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970年7月20日至8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与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联合组织召开了“五型舰艇”技术协调和交底会议。“‘五型舰艇’是已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建造的海军新一代重点装备,这里面就包括核潜艇和航空母舰。”海军装备部原部长郑明将军在接受媒体记者专访时介绍说,这是一次全国性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有关部委,军委国防工办,各大军区、有关省市革委会和省军区主管国防工业的负责人,有关工厂、科研院所和海军有关单位的代表,共333个单位、729人。新任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周希汉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刘华清作为“船办”主任,是会议的主要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