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经是个日常的微信控,那么就不会不晓得“收费说”已被炒成了近日互联网上的大热话题。从3月底工信部部长苗圩的一句“微信有收费可能”起,“收费说”被炒得沸沸扬扬,各种猜想轮番上阵。
不过,腾讯CEO马化腾在公开场合反复表示:“微信收费是谣言,基础服务不会向用户收费。”在上周末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中移动与腾讯的高层在一场圆桌会议上关于OTT(Over the Top)与运营商关系再次“面对面”——一边腾讯总裁刘炽平重申在全球并无类似微信产品的收费先例,希望与运营商合作共赢;另一边中国移动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原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则打出“太极”:“是否对微信业务收费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但确实只有消费者、OTT服务商和电信运营商各方都舒服了,才会多赢。”
三亿人民的两年选择:从人人到事事
说微信当记事本,用微信约饭局,用微信秀照片,用微信看微刊,用微信开随时随地的语音小会,用微信和老师及其他家长沟通孩子的在校状况…目前,中国的微信用户量已过3亿,到年底还有望到5亿。
让我们单看微信的成长大事记,就会发现微信不愧是当下中国发展最猛的新媒体通讯社交平台:从它2011年1月诞生,到3月用户就破了1亿。2012年7月4.2版本新增视频通话功能,9月4.3版本新增摇一摇传图和语音找朋友功能,于是用户又破2亿。到2013年1月,微信还在疯狂“长粉”,用户破3亿;2月4.5版上线新增语音聊天室,可多人实时对讲给因会而堵的市内交通“减负”。
实际上,现在的微信社交远不止于朋友圈,随着去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的悄然上线,不光让小创业团队们看到了“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更让传统行业里的“大户”们也尝到了甜头:招行推微信查账,南航有微信值机,电信推微信客服,广博叫微信导游,甚至每天《新闻联播》最后央视主播们也不忘来一句“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
收费传言的背后:日本“微信”推手?
尽管腾讯、运营商以及工信部对7月1日收费的谣言明确否认,但微信谣言却传得越来越过火,一度传言微信需要收费,一条信息五分钱,一条语音一毛钱,而这些谣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确切的消息来源。科技媒体“雷锋网”更是爆出作为最大的受益方,收费消息由奇虎公司代理的日本“微信”-Line所为,旨在提升Line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当初苗圩说的只是可能性,为何现在“三人成虎”越传越有鼻子有眼?不少网民们回想起未有微信之前被运营商们巧立名目收取的各种费用,认定这是吃惯了“霸王餐”的运营商们来合力围剿“用户至上”的新兴业务。因为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电信运营商短信发送比上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电话业务量下降5%。而针对“微信收费说”的持续发酵,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明确表态:一旦微信收费,将意味着所有互联网增值业务都有可能被收费,“这个口子一开,会对整个互联网行业产生影响。”
本报记者 胡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