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海军广场社区一位做生意的好朋友找到社工小于,说他资金周转有困难,要小于这个做出纳的用公款给他先“倒一倒”,应个急。并说“就用3天,3天,就7000元钱,3天后保证就‘堵’上。”可是,不能拿公家的钱干私人的事啊!任他说破天,小于也没有答应他。谁知,他被激怒了,骂小于:“你这样一根筋,像谁呀?!”
小于骄傲地笑了:“其实,我特别清楚我像谁,是我妈妈影响了我。”
小于妈妈退休后在社区街头租了个摊点卖雪糕。有天晚上回家,照例清点钱款,可是,算了多少遍总是多出40元钱。到底差在哪里?经过仔细回忆,她终于想起来了:原来中午的时候,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拿着一张纸币跑来要买两支雪糕。“当时我找给他8元钱,莫非他拿的不是10元而是50元?对,一定是这样……”
小于妈妈这下子可添了心思。
第二天,她比往常早一个多小时出摊,心里琢磨:找差了钱,小男孩的家长不会不回来找的,可千万别让人家等得焦急。可是,这样一连过了好多天,还是没人来找。这40多元钱,就像烫手的山芋,让老人家握在手里却时刻感到惴惴不安。这天晚上,她叫醒熟睡的小于,说:“姑娘,这些天,我老觉得眼皮跳,耳根发热,睡不着觉,你说有什么办法能够找到那个孩子?”见小于睡得迷迷糊糊地没有吱声,她便叹了口气:“唉,你如果实在没有办法,我想好了,从明天开始,我看见五六岁小孩买雪糕,就一律实行‘买一送一’,直至把这多出的40元钱送出去为止……”
几天过去了,这天傍晚,小于妈妈回来,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如释重负地说:“多收的40元钱,到今天我终于全部送出去了,这下子,心里就轻松了……”骂小于“一根筋”的朋友,听罢小于妈妈的故事红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