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触角十分广泛
几个星期前刚刚举行的国内高校三大自主招生联盟笔试与面试,传出的各种“怪题”“难题”“偏题”,让舆论议论纷纷甚至颇多指责。但几乎同时进行的上海青少年创新大赛,由中小学生提交的数千个探究课题,其关注面之广、科技含量之高、思路之巧妙,都能让大学招生试题“相形见绌”。以从本届大赛中脱颖而出并报送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的项目为例,当代学生的知识触角已让人叹为观止。比如,“蜗牛粘液对小鼠伤口愈合的影响”、“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疲劳驾驶报警系统应用研究”、“以蛋白质为骨架构建具有核磁造影和荧光成像双功能的探针材料”、“上海市随迁老人心理负担调研与分析”、“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冷适应细菌多样性探究”、“无喉者人工鼻及发音装置的初步研制”、“植物‘情绪’的初步探索——关于植物电信号变化影响因素的研究”等。
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卢晓明说,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的丰富多彩且质量颇高,应该说是与他们所在学校很好地开设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密切相关的。
得奖分布反差很大
然而,分析280个一等奖的归属,则又让人对本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覆盖面与参与度多了几分思索。长宁区以49个一等奖拔得头筹,杨浦区和徐汇区分别以47个和39个一等奖排在第二、第三名。而有些区则只能勉强拿到1个一等奖。
再从学校分布来看,华东师大二附中以22个一等奖当仁不让地成为获奖霸主。七宝中学和上海中学分别以21个、20个一等奖紧随其后。另外,交大附中、控江中学、卢湾高级中学的一等奖数也在10个以上。而南洋模范中学、延安中学、向明中学和建平中学,虽然一等奖只为个位数,但也跻身于奖牌榜的前10名行列。综观各校在创新大赛上的排名,与他们的中考录取线排名、与坊间热衷的所谓“名校排行榜”,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差。这样的重新“洗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别名校在应试教育与创新素养培育上表现出的“亲疏有别”。
师资水准亟待提升
“聪明的学生还需高水平的老师来带。”这是青少年科技教育圈内流行的一句“行话”。从近年的本市创新大赛来看,长宁区之所以能够年年稳居前茅,得益于该区少科站拥有一支人数众多、学科分布广泛的科技名师队伍,他们长年活跃在基层学校做巡回指导。而本市原来有一所学校一直是得奖大户,但随着指导老师的退休,该校在创新大赛上的成绩也出现了滑坡。
据卢晓明介绍,上海已经开始对各校的科技总辅导员、校外科技辅导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且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开放重点实验室,建设了10个青少年科学实践工作站,既吸引中学生参与研究,也作为科技教师培养的基地。“利用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众多的优势,提升科技辅导员队伍的质量,这将是一个方向。”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