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一次学科反馈
在愚园路第一小学,语、数、英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每两周还要完成一份给每个孩子的特殊答卷——单元学科学习反馈建议书。这份“反馈建议书”共分为“老师评价”“学习练习感想(中高年级)”“家长感言”“教师反馈”四部分。
记者在五年级女孩小婕的一份数学学科反馈建议书上看到,小婕觉得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还要加油,老师鼓励她,“多想、多练,不懂就问,老师非常愿意帮助你”,家长希望小婕“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使数学成绩有所提升。”
校长王克坚坦言,两周一次的家校书面互动反馈,绝大多数家长都非常欢迎,并尝到了甜头。一年级男孩小吴刚入学时,由于家长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小吴一下子落在了大部队的后面。家长很着急,四处找练习题给小吴加餐,却收效甚微。在每次的反馈表上,老师的留言几乎写满表格,自己列出孩子有困难的知识点,请家长紧扣教学进度帮孩子补缺,避免盲目拔高。如今,一个多学期过去了,小吴渐渐赶上来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不少家长在和老师的沟通中,教育理念也在改变。这两年,即使孩子课外报班,学科类的在减少,艺术、体育类的培训班明显增多。”王克坚说。
亲子共做“长作业”
“作业是蛋白质,有用但不能过量。”长宁区教育局局长姚期说得很形象,“应该少一些课业负担、少一些近视眼、少一些肥胖;多一些睡眠、多一些运动、多一些快乐体验。”
最近,在长宁实验小学,一群四五年级的孩子交出了一份份“儿童餐厅”设计方案。这是他们跟着爸爸妈妈考察了各家餐厅、一次次头脑风暴、一次次集体讨论的成果。如何进行内部装修,如何定位市场,如何吸引客源……孩子们的方案做得有模有样。
这是长宁区在全区小学生中推广“长作业”的缩影,不仅拓展课程有,基础课程也有。长宁实验小学校长潘宗娟觉得,这一过程改变了作业枯燥、沉闷的老面孔,也让家长意识到,做作业同样可以实现亲子沟通,拥有幸福体验。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