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全盘托出了他的思考与主张
就在媒体报道这一消息的第二天晚上,刘华清来到开国大将萧劲光的住处。
“我完全赞同你提出的‘近海防御’海军战略。”萧劲光对刘华清说,“过去几十年里,我们没有航母,不是不需要,也不是不想搞,而是搞不了。技术达不到,经济实力也不行。”老司令的由衷之言深深打动了刘华清。他接过话头,直抒胸臆:“现在搞航母,技术水平提高了,经济上也强多了,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财力、技术仍有困难。所以不能等,要早论证,早研究,这样才有主动权。”“是这个意思。”萧劲光赞许道,“你这些想法,可以向军委总部首长作个详细汇报。”刘华清回答:“有这个考虑,并已作了安排。”
临别,刘华清恳请萧劲光把对发展航母的看法,连同对海军建设的其他见解,写成文章在海军内部发表。萧劲光接受刘华清的建议,很快撰写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海军》一文,并在《海军杂志》刊登。
与萧劲光大将一席深谈,彻底打消了刘华清思想上的顾虑与杂念,更加坚定了向总部汇报进言的决心。
话分两头。分管全军装备规划工作的副总参谋长何其宗和总参装备部部长贺鹏飞可谓“军中少壮派”:何其宗1985年由军长破格晋升为副总长,年仅42岁;贺鹏飞1985年任总参装备部部长时,也不满41岁。刘华清任总参分管装备工作的副总长时,他俩还都只是师团职军官。所以,当得知老首长要亲自到总参汇报时,何其宗格外重视,在第一时间做出了“礼遇”与“请益”的高姿态:指示由贺鹏飞带队赴海军听取刘华清司令员关于“七五”海军装备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汇报会由刘华清亲自主持,分管海军装备科研和海军航空兵的张序三、李景两位副司令员一同参加。
在装备部门汇报了海军2000年前发展设想和“七五”装备规划基本情况后,刘华清重点围绕“海军核心力量建设”问题,全盘托出了他的思考与主张。
关于海军装备规划顶层设计,刘华清开门见山:“第一是航母。我们设想用15到20年时间搞航母的预研,到2000年后形成战斗力。第二是新一代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我们认为海军除抓好其他舰艇、飞机研制外,也要抓这两个项目的研制。”
“这两种装备搞出来,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刘华清特别强调,“这两种装备不仅为了‘战’,平时也是为了‘看’,‘看’就是威慑作用。”
刘华清坚持认为:“在和平时期,对装备建设要从长远考虑,抓一些带根本性的装备研制。”
“无论是研究海军战略和发展战略,还是研究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都要与军队建设、装备规划结合好。制定海军装备发展规划,必须符合未来海战的需求。”刘华清说,“依据海军作战对象、作战任务、作战海区的环境条件,我们考虑今后一个时期内海军的奋斗目标:一是‘近海防御’战略,即太平洋北部、西北部海区,是海军的作战海区;二是要瞄准主要作战对象,有个相应的自卫能力;三是要求战略防御纵深适当延伸,第一阶段放在第一岛链,及我国所属海岛内。我们要保卫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保卫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保卫1.8万公里的海岸线。”
刘华清介绍,依据海军战略和作战使命,在编制海军装备发展规划时,他曾试图以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为核心,组成海上机动作战编队。但他很快发现,这个编队如果没有空中兵力掩护,无法到岸基飞机作战半径以外的海区作战。而我国的海域自然环境是“北近南远”,南沙群岛距离海南岛800海里之遥,岸基航空兵只能是望“海”兴叹。深入研讨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他又发现,使用岸基飞机非常浪费,因为留空时间短,所需飞机和机场就要很多。再进一步分析,他得出一个结论:不发展航空母舰,海军还是需要发展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靠它们组成海上机动编队;如果发展了航母,这些舰艇既是护卫航母的编队,也是海上机动作战的编队,作战使用效能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