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忙的“馆长”
35万平方米,17个展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是浦东乃至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董汉友的“责任田”。到过这里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连续参观五六个场馆就会感到两腿发酸。然而,年过六旬的董汉友每天都要从头到尾走上一圈,步行路程超过5公里,以犀利的眼光四处“找茬”,拍照采集之后,直接发给各部门负责人,要求立马解决。
2006年,董汉友刚走马上任时,新国际博览中心正在边建设边营业。那阵子,他每天天刚亮就来到工地,很晚才能回家。在他的带领下,所有17个展馆的建设如期完成。此后几年,公司的营业额及利润率均呈现两位数的增长,场馆一年周转率达32次。在欧洲,即使最忙碌的大型展馆的年周转率也不过在16次左右。为此,新国际博览中心被誉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展馆”。
不像商人的“高管”
在就任新国际博览中心当总经理前,董汉友曾先后供职于德国赫司特化工集团、日本德国工商大会和德国宝马汽车集团等跨国集团公司和机构,分别担任过中国合作项目经理、总干事、驻华首席代表等职务,是成功的商界高管。但他的太太唐美凤说丈夫“其实并不太像个商人。”
由于中德两国经营理念的不同,外方董事认为企业更多地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独立的经济组织,董汉友却认为,企业不单要实现经济目标,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让公司员工、社区“邻居”、合作伙伴们都满意。几年前,公司要招聘大批“红帽子”负责搬运物品到各展台。如果在社会上招聘外来务工人员,成本将大大降低,董汉友却提出,要与花木街道等社区单位接洽,引入第三方的运输企业,解决了社区内几百名下岗和协保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尽管公司的保安、清洁工等人员往往是外包给其他公司的,但董汉友还是非常关心他们的生存状态。他曾特地到保安员的宿舍中查看,看到宿舍里没有电视,主动向公司提出,为宿舍里赠送了两台电视,改善生活条件。
董汉友常说,作为一名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不能忘记那些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社会弱势群体。为此,他不仅在汶川、玉树地震等重要时刻向地震灾区捐款,而且还通过公司工会的牵线搭桥,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的一所希望小学全体在读贫困儿童结成了帮困对子。仅去年一年,他就动员公司员工、客户单位及其本人向该所学校捐赠物资累计达20余万元,并委托工会人员,将物资用集装箱卡车从上海运送到孩子们的手中。
4岁就想当“中国人”
说与中国的缘分,董汉友回忆:4岁时,妈妈问他长大后想当什么,他大声回答道:“想当中国人!”原来,董汉友的父母都是“中国迷”,从小家中就有许多关于中国的故事书、漫画等,董汉友的母亲甚至还会搓中国麻将。进入德国汉堡大学后,他主修的科目之一就是中文,博士论文也是关于中国文字改革的。
董汉友与上海结缘,可以追溯到1984年。时年32岁的他,作为德国化工协会访沪代表团的中文翻译,随同德国拜耳集团、巴斯夫集团、赫司特集团的董事会成员一同访沪,其出色的中文翻译能力受到了时任化工部副部长冯伯华的高度评价。正是凭借着过硬的学历背景以及丰富的在华工作履历,董汉友通过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董事会在全球范围内的招聘,正式出任总经理。
“我上世纪90年代刚到浦东时,除了道路、路灯外,很多地方都是大片的荒草,我自己也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建设者之一,见证了这一巨大变化,感到非常自豪。”董汉友说,自己从严管理不仅是为了企业发展,“许多外国人是通过参展第一次来中国的,这里不但是浦东,而且是上海乃至中国的窗口,所以容不得一点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