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是为了改革
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介绍,目前在上海读各类国际课程的学生有6000余人,近二三年来都是逐年翻番,充分说明了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有了全球求学、全球就业的新定位。但是风险也已出现,除了出国本身的不确定因素外,一些中介机构发现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渠道,找到学校合作,家长抱着很大的期望来,结果可能和办学机构当初的承诺相差甚远。
“只有上了国际课程班,才能被国外的知名高校录取,这究竟是真理,还是中介机构杜撰的神话?”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请家长仔细思量。
“我们引进国际课程,不是要办成外国高校的预备班、高复班,更不是把我们的学校变成外国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尹后庆强调,引入国际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得我们中国的课程更加完善,将国外课程中好的做法与经验吸收到本土的课改之中,推进并深化课程改革。例如,IB课程提出的目标——让孩子成为探究者、思考者、交流者、冒险者,培养学生知识渊博、讲规则、有爱心、思想开放、懂得平衡、善于反思;在很多国际课程中,不再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而让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课程的组织者,这些都是值得国内课程借鉴的地方。
中外课程融合实践
“对于国际课程开设,上海会加大管理,同时加大支持。”尹后庆指出。高中实施国际课程,要加强准入的审核,可以开展公办普通高中实施国际课程的试点,可以选择部分国际课程科目以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方式开展实施,也可以开展中外融合课程实践,但需经市课程改革委员会论证。
“课程内容上不可以没有任何底线。”尹后庆强调,高中开设国际课程,本地课程中的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四门课程应为必修科目。
不能采用“中国式”教学
用国外的课程内容,是否就是国际课程?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唐盛昌指出,在很多国际课程的实验学科要求中,要求应用数字化仪器采集实验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处理等。这些能力,我们的老师并不一定具备。在国外,高水平的实验学科所要求的课实验是60个小时做实验,占整个学识比例35%-40%,但到了国内可能只有10%-17%。
“用中国方式教授外国的课程并不是实施真正的国际教学,一连串本质东西要解决。”唐盛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