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雕梁画柱历史悠久
始建于1909年的三山会馆,原本是福建水果商人的商会,得名于福州域内有三座山。目前上海三座最有规模的古戏台中,三山会馆古戏台修缮得最精美。据悉,覆盂式藻井,结构十分利于声音传输,具有“扩音”作用。
古戏台保存着戏曲舞台“出将”、“入相”,两侧青石柱上镌刻这一幅对联“集古今大观时事虽异,得管弦乐趣情文相生”,道尽无论哪个年代,都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真谛。
新剧场演出剧目轮番登场
三山会馆馆长王树明携手上戏,是因为上戏仅戏曲学院就有京昆越沪淮以及木偶、皮影等7个剧种,适合登上古戏台。更别提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其他当代剧种,亮相古戏台产生的“跨界”惊艳。
上戏、三山会馆与半淞园街道三方携手,搭建教学演出时间基地的同时,也激活了古戏台,焕发出演剧新魅力。
日前首次演出的昆曲折子戏,就让周边社区居民拍手叫好。据悉,今后三山会馆会定期上演包括莎士比亚话剧在内的各类剧目。为此,古戏台还扩容,搭建了一个伸向观众的T台,并按照剧院标准,安装了声光电相关舞美装置,并拥有化妆间等辅助设施。
求探索会馆社区市场联动
面向社区居民的演出几近免费,赢利则靠面向高端市场的内部包场。依托上戏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演出项目,三山会馆在下午时段,服务周边学生和居民,实现文化惠民工程。同时,会馆还在晚上开放给倾慕高雅艺术、传统文化或创意产业的企业。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