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季时节,松江区岳阳街道荣乐小区的老人和残疾人不必为洗大件衣物发愁,因为身边有这样一支贴心、暖心的“爱心洗衣队”。这支洗衣队成立一年多来,累计服务百余位小区居民。前天,记者走进了这间特殊的社区“洗衣房”。
本报记者 左妍
天井里的洗衣台
荣乐小区老年活动室的天井里,几张方桌拼成洗衣台,十多位志愿者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麻利地刷着毛毯、被单。脚下的几个塑料盆里,堆满了等着甩干的大件衣物。“这是张阿婆家的,那个盆里是李老伯的,千万别搞混了。”
人群中,“大辫子”阿姨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队长”——63岁的张根娣。张阿姨将刷好的毛毯用力拧干,几名志愿者抬着盆走到自来水龙头前,将毛毯浸湿,反复揉搓,几次换水后,送入一旁的洗衣机脱水甩干。
“今天来了12位志愿者,洗20多件。换季了,都是羽绒服、被单等大件,工作量比平时大。”张阿姨笑呵呵地说着,手里的活片刻都没停下。每次洗完衣服,志愿者都要“追日”,暖暖的阳光晒到哪儿,晾衣架就搁到哪儿。很快,晒干的衣物被收下后,折叠整齐装入袋中,志愿者们分头上门“送快递”了。
“沈阿婆,被子洗好了!”记者跟随张“队长”来到沈阿婆家中。沈阿婆满脸笑容地接过被单和毛毯,“你们洗东西,我最放心,又快又干净。”张根娣将被单抖开,利索地晾在竹竿上,“再晒晒,你要收的时候,再打电话给我……”
窗台前的姐妹情
“费阿姨,送衣服来啦!”在76号楼底楼,志愿者万小云阿姨对着窗口喊了几声,再绕到门口。门开了。费阿姨把脸凑近闻了闻衣服,“洗晒得真香!又麻烦你们了。”
费阿姨行动不便,行走要靠手臂支撑桌面。她早年双下肢残疾,靠假肢才能勉强走路,更别说干重活了。去年年初,费阿姨的老伴因病去世,家中失去了“顶梁柱”,洗衣、做饭的小事都难住了行动不便的费阿姨,陷入困境的她天天以泪洗面。
知道这事后,志愿者万小云主动为她洗晒衣物,还时常上门嘘寒问暖。一次,万小云给费阿姨打电话,费阿姨正巧在洗菜没听到,一连3个电话都不接。这可把万小云急坏了,连忙跑到费阿姨家窗前,见她好端端的,才松了口气。此后,万小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进出家门,总要“弯”到费阿姨的窗前,朝里张望几眼,有时一天要来十多次;而费阿姨去窗边的次数也多了起来,两人常常隔着窗一聊就是半天。
“如果没有万阿姨,我这日子真不知道该怎么过。”说到动情处,费阿姨的眼眶湿润了。她告诉万小云,隔壁邻居半夜里把电视机声音开得很响,自己无法入眠。万小云特意在凌晨3时来到费阿姨窗前听声音。天亮后将自己的感受将心比心地讲给那位邻居听。从此,半夜里的电视机声音果然轻了许多。困扰费阿姨多年难题总算解决了。
打折时的囤货人
在“爱心洗衣队”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荣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晓燕说,小区里有不少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居委会走访时,推开老人家的门,常常就能闻到一股霉味儿。年老体弱的老年人换季洗衣被是件麻烦事,去年2月,16名志愿者组成了“爱心洗衣队”,他们中最年轻的60岁,最年长的近70岁,其中还有两名“男丁”。每次洗衣,他们先在前一天傍晚上门收衣物,第二天上午开工,经过洗衣、脱水、晒干后,下午4时许就能送衣上门。
许多老人觉得把脏衣服交给别人洗,挺难为情的,特别是冬天,衣服一堆积就几个月。起初,洗衣队为了收衣服还得磨嘴皮,好好做一番思想工作呢。“姐妹们洗衣服特‘讲究’。”张根娣说,衣物都是手洗,每家分开洗,深色衣物单独洗,有的还特别添加柔顺剂和消毒液,保证洗得既干净又柔软。(下转A6版) (上接第1版)
洗衣服务是不定期的,换季的时候次数多,平时只要赶上大晴天,志愿者就开始行动。大家从家里拿来塑料盆、搓衣板,甚至还搬来洗衣机,洗衣服的肥皂、洗衣粉,也是大家自己掏钱买的。“一到超市打折,大家就去‘抢购囤货’,这笔额外开支从没人计较。”志愿者们说。
老人们的知心伴
除了帮着洗衣洗被,志愿者还经常上门看望老人,拉拉家常、扫扫房间、甚至陪同看病,把自个儿的休息时间都花在了素昧平生的老人身上。“基本上‘随叫随到’,每个人的手机号码就是‘服务热线’,老人们有什么困难,我们第一时间上门。”张根娣说,哪家阿婆爱吃什么菜、哪家老伯每周要去医院看病,这些应该只有老人子女才知道的细节,志愿者们了如指掌。
“尽管一些老人并没有子女在身边,但有了大家的帮助,日子过得其乐融融。”陈晓燕说,爱心洗衣队的志愿者们都已退休,不再年轻,但在他们眼中,小区里永远有更年长的人需要帮助。让年纪较轻的老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而年纪较大、没有自理能力的空巢、独居老人则找到了知心伙伴,获得了生活便利,这种自助结对、互助关爱、以老养老、助人自助的理念,已被小区大部分居民认可。
“谁没个老的时候呀?”67岁的男队员张启群的话代表了“爱心洗衣队”的心声,“尽管我们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能让老人们过得更舒心,让我们自己也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