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的克里特岛被酷热笼罩。刚刚从希腊撤退而来的一支澳大利亚部队担负起了保卫岛屿北侧雷西姆农机场的任务。这个机场位于雷西姆农城以东6.5公里处,一道东西走向的狭长山岭俯瞰机场,其间还分布着几个小村落。机场内的跑道同样是东西走向,因为全长仅1280米,所以只适合小型飞机起降。距机场不远的雷西姆农城共有常住居民近万人,再往西不远便是苏达湾,英国海军在克里特岛上的军港便设在那里。
澳军布阵雷西姆农
由于收到“德军可能入侵”的警告,岛上的盟军部队抓紧布防,三个机场便是布防重点。在这个地区布防的盟军部队是澳大利亚人和希腊人,由澳军中校伊安·坎贝尔指挥。
坎贝尔的直属部队包括澳军第1营和第11营(共1250人),以及希军第4营和第5营(共2300人)。希军多是新兵,不仅缺乏训练,而且缺枪少弹,坎贝尔只得把他们留作预备队。澳军情况相对较好,虽然弹药储备不多,但至少步枪、“布伦”轻机枪、反坦克枪和冲锋枪等都有配备,另外还有2门迫击炮、2辆装甲车,甚至还有2辆英制“玛蒂尔达”坦克。更重要的是,这些澳军士兵都是经过北非和希腊战场磨砺的老兵。尽管从希腊撤退的过程非常艰苦,但是他们仍保持着高昂的士气。
鉴于机场旁那道山岭东侧尽头的A高地最高,坎贝尔命令第1营驻守该处,桑多瓦少校指挥的第11营配置在A高地附近地势较低处,希腊部队则留驻山谷。山上有许多长势良好的橄榄树,澳军在树丛里挖了许多掩体,并把仅有的几门野战炮和2辆坦克全部隐藏在林地中。这些措施使依赖空中侦察的德军认为“雷西姆农机场缺少防备”。
降落伞如乌云盖顶
5月18日和19日,德国空军对岛上目标频繁轰炸。20日,大群德国运输机拖曳着滑翔机出现在澳军士兵的头顶。坎贝尔的部下迅速开火,他们打得很准,有好几架飞机很快起火、坠落……紧接着,在雷西姆农机场和A高地上空出现了一大片由降落伞组成的乌云。
战斗在半空中就开始了,不少德军伞兵在空中被打死,而有的德军伞兵则在空中朝地面扔手榴弹。在此地实施伞降的是德军第7伞兵师第2团,该部缺编1个营,但另外配有1个机枪连和1个重武器分队(装备迫击炮、小口径火炮、反坦克炮),总计有1600名伞兵,由阿尔弗雷德·斯图姆上校指挥。
斯图姆的计划很简单:第1营由机枪连加强,跳伞后夺取并守住机场;第3营在重武器分队支援下,迅速占领雷西姆农城。在达成这两个目标后,德军将进一步向西推进至苏达湾。然而,在枪林弹雨中跳到雷西姆农机场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发现:他们的计划过于草率。
面对猛烈抵抗,一支组织起来的德军由科洛少校率领,开始冲击A高地。科洛其实不应该出现在这里,他的预定降落地点在5公里外,不过他的经验帮助了有些混乱的德军伞兵。在葡萄园的掩护下,德军伞兵们逐渐集结了起来。之后,双方围绕A高地展开了极为惨烈的拉锯战,澳军在山坡上的炮兵阵地受到了重点“关照”。由于遭到德军近距离围攻,澳军炮手不得不用一切称手的东西战斗——包括铲子和铁锄,但阵地还是很快失陷了。
依靠迫击炮的火力支援,德军逐渐占据上风,澳军阵地被一个个蚕食掉。紧急关头,坎贝尔命令2辆“玛蒂尔达”坦克驶出隐蔽区,加入A高地的战斗。但这2辆坦克全部出了故障,乘员也全部被俘。终于,德军在A高地的顶端占据了一处立足点,但澳军仍然在地势较低的西侧和南侧山坡上坚守不退。在一处孤立阵地上,只剩最后7人的澳军拒不投降,战至最后一人。这天夜里,A高地的战斗仍在继续。坎贝尔在午夜时分收到求援报告,他冷酷地回复道:“无法派出增援。坚持住!我知道你们做得到。祝好运。”
发动逆袭成功歼敌
21日5时25分,澳军利用黎明前的黑暗悄悄摸向山顶的德军阵地。然而,由于德军机枪及时开火,使偷袭功亏一篑,反而导致澳军的大量伤亡。随后,混战再次展开。
此时,澳军在A高地上的阵地已经相当薄弱,许多阵地因被德军分隔而无法呼应,但德军也无法拿下整个山岭。双方的战线犬牙交错。坎贝尔的副官威尔莫特中尉奉命前去查看担任预备队的希腊营的情况,结果他在本以为安全的区域被德军俘虏,不过在押解途中,这支德军又遭到澳军围攻而被俘虏,威尔莫特重获自由。
得知希腊部队也已经和德军接战的消息后,坎贝尔把自己身边能派的人全部派往A高地。就在这时,一架德国轰炸机误将4枚炸弹投在了德军阵地上,当场炸死6人,澳军趁机发起反击,德军难以坚持,不得不逃下山岭,退到A高地东侧的斯塔夫罗蒙诺斯村。
到21日24时,不仅雷西姆农机场安然无恙,而且俯瞰机场的山岭也全部控制在澳军手中。德军被打散分成3股,其一退往A高地东面的斯塔夫罗蒙诺斯村内的橄榄油加工厂,其二退至山岭以西的佩利沃里亚地区,还有一些人尝试向雷西姆农城移动。
试图夺取雷西姆农城的德军遇上了当地警察(800余人)。这些警察虽然不是正规军,却打得非常英勇,在不计伤亡地战斗后,雷西姆农城受到的威胁被解除。坎贝尔在22日命令桑多瓦少校指挥的第11营西进,以肃清在佩利沃里亚地区的德军,同时还希望能够与苏达湾的英军建立陆路联系。
桑多瓦少校会讲德语,更幸运的是,该营意外获得了德军的密码本。他试着用德军密码发出信号,要求空投弹药,结果一架德国运输机真的照办了。在随后的战斗中,桑多瓦的部下故伎重施,发出信号,要求德军战机空袭佩利沃里亚。不久后,便有德国轰炸机飞来,向佩利沃里亚的德军阵地投下一批炸弹。尽管如此,德军仍然依托建筑顽强防守。
23日,桑多瓦少校指挥缴获的反坦克炮轰击当地的圣乔治教堂,把德国人赶出了这个制高点,但整个反击战仍没有明显进展。这时,2辆被德军缴获的“玛蒂尔达”坦克也被澳军抢回并进行了修理。坎贝尔先后把它们派去支援第11营,但均被击毁。鉴于佩利沃里亚无法攻克,坎贝尔决定放弃夺回该地的企图。
与此同时,第1营则全力向东,对付占据橄榄油加工厂的德军。战斗极为残酷,首先是带头夺回A高地的莫里亚蒂上尉被德军狙击手打死,接着是率队冲锋的多名连长非死即伤。但澳大利亚人的顽强再次发挥了作用,他们不停地进攻。直到25日,德军终于支持不住,留下约40人殿后,其余德军四散逃出加工厂,第二天大都选择了投降。
至此,澳军在雷西姆农机场之战中表现出色,但夺下橄榄油加工厂的战斗,也是坎贝尔的部下在克里特的最后一轮“表演”了。
情势所逼虽败犹荣
坎贝尔为部下的表现感到自豪,但他对当时岛上其他区域的战斗状况一无所知。一艘驳船在27日晚间从苏达湾驶来,卸下一批物资,但没有带来指挥部的任何讯息。坎贝尔后来才知道,指挥部确实有过一封撤退命令,但当携带命令的人抵达苏达湾时,驳船已经离港。很多年后,坎贝尔仍坚持认为,如果他能顺利收到这道命令,那么他的许多部下就能逃出生天。
事实上,盟军在克里特岛上的局势在28日已陷入绝望。随着德军增援不断登岛,双方军力严重失衡,除了雷西姆农等极少数地区外,岛上盟军的抵抗已告瓦解。
5月30日清晨,雷西姆农机场的澳军阵地突遭强大德军从东西两面发动的攻击。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澳军继续战斗已毫无意义。最终,在副官的陪同下,坎贝尔向德军打出了一面白旗。在向敌人缴械前,澳军先行释放了500名被俘德军,其中包括斯图姆上校。一些坎贝尔的部下试图夺路而逃,但最终只有13名军官和30名士兵到达北非,在那里继续战斗。
1975年,坎贝尔重回克里特岛,参加雷西姆农城为当年阵亡将士所建纪念碑的落成仪式。他后来这样写道:“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外国人在他们的土地上,为阵亡的澳军战士竖起纪念碑。” 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