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在民间
作为上海本土的地方戏曲,沪剧在上海市民中一直有着很好的基础。据前天民间沪剧保护传承流派展演的策划者之一许中介绍,如今活跃在上海各社区街道的群众性沪剧团体多达八九百家,包括沪剧沙龙、沪剧兴趣班、沪剧教唱班等各种样式,参加前天演出的不仅有多位民间沪剧“双十佳”等评选中获奖的票友,还有一支来自甘泉文化中心的百余人的沪剧队登台演唱,颇有气势。事实上,近几年沪上颇为活跃的几家民营沪剧团中有些主要演员就是票友出身,另外,一些在演唱上达到一定水准的票友也为各民营沪剧团提供了基本演员队伍。
民营沪剧团这几年也势头颇佳。民营文慧沪剧团成立3年间连排7部大戏,剧团的当家小生杨音还获得了“白玉兰奖”,继前年赴香港演出之后,今年文慧沪剧团又计划赴澳门演出。昨晚亮相的艺华沪剧团由沪剧王派创始人王盘声任艺术顾问,王盘声的弟子小王盘声任团长。昨晚的开团大戏《碧落黄泉》邀请了多位沪剧界著名演员加盟,戏票全部售罄,现场气氛之热闹不亚于专业院团的演出。而曾获“全国服务农民基层文化建设”先进称号的勤苑沪剧团一年可以在基层演出数百场,在演出场次上远远超过一些国有院团。
气候渐回暖
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有一些沪剧爱好者成立了民营沪剧团,但其间经历了一段颇为漫长的萧条期。一直到这几年才渐渐出现复苏,不断有新的民营沪剧团出现,而且有些民营沪剧团已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开始向职业剧团靠拢。这种复苏首先要归功于大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市区两级对民营剧团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使得民营沪剧团改变了原来“单打独斗”的状态——下乡演出补贴国有院团有份、民营院团也有份,浦东的百场巡演、松江的百姓戏台等政府购买文艺演出项目也对民营院团敞开大门,这使得原来就有很好群众基础的沪剧如鱼得水,民营沪剧团也因此得到了更多发展的机会。
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意识的复苏也使得沪剧这一本土剧种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近年来由于上海人口结构的变化,上海的方言渐渐式微,不少上海的孩子甚至已经不会说上海话,这一问题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不仅一些专家开始呼吁保护上海方言,民间保护乡土文化的意识也开始复苏。几年前红极一时的“海派清口”便是因为主打沪语牌而受到上海市民的追捧。这几年间沪语歌、沪语版音乐剧、沪语话剧等相继出现,都是以本土文化作为号召。而沪剧作为上海本土的地方戏曲因此也越来越为更多人所接受,活跃在社区街道的民间沪剧团体越来越多,虽然观众的年龄层未必出现明显的年轻化,但数量上却是在不断增长中,这也为民营沪剧团营造了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
人才仍缺乏
不过民营沪剧团在红火热闹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人才缺乏。现在比较活跃的几家民营沪剧团虽然都有自己的主演,但其他演员主要由票友担任,为了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往往会邀请一些退休的沪剧名演员加盟。但一方面有些名演员已经年长,在舞台上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另一方面各个剧团请的大都是相同的这几位名演员,于是各民营剧团的演出有时变得“似曾相识”,长此以往恐怕不利于民营沪剧团的发展。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