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萧立应的“台客蓝”已成为了台湾知名时尚工艺品牌,在“小艺埕”二楼古意盎然的茶室里,萧立行笑谈一个陶艺工作者的现实与梦想。
瑶:“台客蓝”背后有没有一个故事?
萧:2005年秋末,我完成在日本的驻村创作回到老家屏东,开始思索陶艺与生活的表现方式。我是客家人,台客蓝的名称来自于和朋友交谈时的灵感。“蓝”来自于客家蓝布衫,象征简约、素雅、实用的人文主义。希望通过产品,传达客家人艰苦打拼的精神。
瑶:这听上去是一个严肃的自我期许,如何能一以贯之,而不沦为商标的口号?
萧:和一些科班出生的艺术家不同,我是从喜欢玩泥巴开始,又在从南到北摆摊过程中,从喜好者的眼中,看到自己手作表现出的诚意的美学的价值。身为客家人,我的目标从来都是想要设计出有客家人文精神的产品,这是我创作的原点,永远不会改变。
瑶:在日本游学的经历带给您怎样的感悟?
萧:我去日本践游是在2004年,在那里,我发现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水乳交融,而日本的陶艺产业能够长久延续创新,除了陶艺工作者不断精进累计外,陶艺与在地文化和社会脉动的紧密互动是关键。日本在陶艺推广过程中,常与社区居民做互动,艺术家经常到社区摆摊来听取大众的反馈,这直接激发了我回到台湾后“自作自售”的热情。
瑶:从独立手工业者到建立品牌,量产的过程中是否是以牺牲艺术性为不可避免的条件的?
萧:台客蓝一开始是没有经营团队的,在埋头创作,幸运地拿了很多大奖后,我们才加入了品牌运营的方式,而市场的需求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创意。
量产也是可以有好东西的。关键在于量产的技术能不能保证稳定的品质。更不能为了产量而削弱美感与质感。为了在当中做一个平衡,所以我们做的是“非大量生产型的量产”,在很多产品中,我们保留了部分的手工设计,比如“一瓢饮”,就是在陶瓷的主体上嫁接了竹山竹根的把手,增加了技术上的难度,得到的艺术效果非常好。
瑶:萧先生也参加了很多届OTOP大赛,您的感受是什么?
萧:从熟悉在地的角度入手,或者说努力在作品间暗藏很多人熟悉的生活记忆,才会让人有共鸣。拿我曾经得奖的“茶叶蛋”来说。宜兰高速还未建成时,位于茶乡坪林的休息站非常热闹,那里阿公阿婆贩卖的茶叶蛋非常有名。因此,我就用传统的冰裂纹的手法来模拟茶叶蛋的外壳,设计了一个装茶叶的便携容器。这个设计也配合了当地每年一度盛大的文山包种春茶节,因此从社会经济效益上而言,也是很不错的。
瑶:能否介绍一下台湾手工艺圈的现状?
萧:台湾工艺家现在分两极,年轻人同质化倾向很严重,好比纸艺之类的就很多,而能做陶瓷、木工等精工活的就不多。目前台湾民间的社团出于生存,也不能很纯粹,很多时候,靠大家集资勉强继续。怎样良性运作,怎样实践和市场的关系,始终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瑶:传统陶艺如何在当代求发展?
萧:陶艺本来就是来自生活的器具,绝不能脱离生活的范畴,为了实践生活工艺的理念,对我而言,走品牌之路是一种必然。以台湾的陶艺而言,以大陆华人文化为基底,有机融合东洋、西洋、南洋风格,以彰显这个时代的台湾地区的多元文化,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以我和台客蓝而言,追求的是将人文意蕴移植入机能与美感,让人们能用平实的价格享受生活工艺带来的温润手感与细致深刻的生活感受。 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