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发起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书画善会基金(上海书画善会)日前成立,她受邀成为首批会员。于是,笔者有了上门拜访的理由。
马小娟貌似不为有意无意的赞美所动,她的画册集里,总是一派心平气和。淡雅的色彩,柔和的线条,那些个非古非今的女子,既有江南古镇的余韵,也有十里洋场的小资。看得久些,叫人贪恋她们憨憨的面容。
著名画家施大畏说:“她的画里透出一种优雅,如同玄武湖畔的春雨氤氲安宁,如同西子湖的水清澈透明,使人不由地想起白居易的诗句‘能不忆江南’的那份浓浓的乡情。”而马小娟内心的坚韧和执着支撑起她对艺术的大胆探索,拨开古典唯美的雾绕,信步地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立世界。
马小娟把画室安家里,毗邻苏州河畔,下层起居会客,上层是她和先生的创作空间。舒爽的春风吹得人有些倦意。马小娟指着电脑中的扫描画作告诉笔者,去年创作的成果颇丰,有在中华艺术宫展出的大型画作《张园剪辫》,以及接到浙江美协的邀请后创作的两张10米手卷,主题分别是《红楼梦·海棠诗社》和《金瓶梅·帘下生情》。“今年希望能够轻松一点,整理整理,多看一点东西,充充电。”
不疾不徐的创作进度,倒是让马小娟的绘画,有了恰到好处的分寸。马小娟说,她画画不算用功,但用心。在创作中注入了很多自己的感情,在画花时似乎能够闻到花的芳香,画女子时,能够收到她们肌肤的呼吸。她深信,笔能达意,墨能通情。
在绘画《金瓶梅》册页(百回)前,她把线装本原著一页一页地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严谨地考证《金瓶梅》场景中所涉及的器物、服饰、环境等的时代特征,方才驾驭得极其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和场面。她对自己的这幅《金瓶梅》册页(百回)感到非常满意,觉得超越了前一组画《红楼梦》册页(一百二十回),《金瓶梅》册页在艺术上更加成熟,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马小娟有浓浓的古典情结,她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造像”,她曾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红楼梦》、《金瓶梅》两组册页,与此同时,在水墨人物画创作方面又有探索,尤其在现实题材的人物画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八女投江》、《国色》、《高原红》、《甘南组画》等现代题材的代表作品,源于生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她说:“以前画古典的多,觉得现代的东西很难表达,但是随着生活越来越丰富,也开始尝试现代题材。画古典能有现代气息,画现代能有古典气息,两者相融。”
无论古典或是现代,有一种对美的孜孜追索,永远贯穿在马小娟的作品之中,即便她的人物造型,并没有选择一般审美中的甜腻,而是以略带古怪的特别作为标识:窄窄的额头、略高的眼睛、长长的鼻子、宽厚的脸庞、大头和细小的身体,这样的“似变非变”,在其他画家的作品中是没有见过的。解释自己的“变形观”时,马小娟说:“我们读大学的时候都是很严格的,我这种人物造型都是在研究生时候慢慢形成的,那时接触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也着重整理了自己的思考,传统的中国画人物造型本身就是头比较大,容易注重人物脸部、表情的夸张刻画,像民间的年画、皮影,所以我在这方面也结合了一点传统的东西,再结合了一点现代的审美,比如稍微有一点点缺憾,有一点点丑,不是完全唯美———既要显得严谨,又要显得轻松;有点变形,但不特别夸张———变形是要表达韵味,如果盲目追求变形,有时反而偏离了主题。”
在用色方面,马小娟也以古典熏陶打底,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画水墨是最有表现力的,传统的颜色都不是很强烈。我现在仍然认为颜色用得太多,就不够中国。所以在我的心里,颜色不在多,而在挑得好、挑得对,墨色和颜色结合得好,才是一种‘韵’。”
马小娟的画中人,就只是画中人自己,而不是被家庭、社会物化的一个身份、一个标识:“比如我想画银饰,我就画一个女人,把所有的银饰叮呤当啷全都挂在上面,我觉得那样子很美,这就是人和物质的关系,那样子就是她在享受。按着自己的心情做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幸福。”
马小娟的画作流淌着恬静和细腻,不刻意追求抑扬顿挫:“我本身不喜欢特别激烈冲突的东西,那种我可以欣赏,但是无法喜欢,这可能和我的个性有关。”手卷《金瓶梅》反映的情节,在原著里是叫“帘下勾情”,马小娟琢磨后,妙笔绘就了一幅“生情”图。想想也对,好端端的欢爱场面,岂是男人眼中那么地剑拔弩张、是非分明?一字之改,马小娟更放松地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不粗俗也不越轨,却将原著里的气氛把握到位。
获奖作品《国色》是另一个例子。马小娟参加一个庆典,意外观察到了身着盛装的礼仪小姐,她们的优美仪态在红色旗袍的映衬下,显得妖娆而华贵。马小娟敏锐地捕捉到了生活中的闪光点,看似小小司空见惯的一瞬经由她的艺术加工,含蓄底下涌动起情感的激流。
但,西蒙波伏娃道:“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马小娟就用她的画笔,真真切切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女人———无论是古典仕女还是摩登女郎,无论是赌书泼茶还是掌灯远望,她所关注的,从古典到现代,都是女人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是女人的自由自在和享受生活,她把画中人从生产力和社会角色中解放出来。这一点,只有在这个时代的这个她,才做得到。少十年经历,或者少十年视野,都可能无法企及。有时候,只有以女性的视觉观察马小娟的画,才能读出些名堂。
在马小娟看来,生活,是创作不可或缺的底蕴,在时尚信息的召唤下,她把古典仕女们带出水乡山村、桑林巷陌,引入到大都会的时尚天地、霓虹河岸。她们脸上的丝丝表情微微翻飞着,刻录下随风飘来的烟火气息。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从马小娟的画中读懂了唯美与优雅,读懂了超脱与凡俗,读得意犹未尽。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