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艺之美
陈铭华
  陈铭华

  喝茶与品茶不同,喝茶是为了解渴,满足生理需要;品茶则是为了精神需求,重在意境,从茶汤的色、香、味、形之中得到艺术欣赏和审美情趣。以审美为主要特征的茶艺滥觞于晋代,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演变而逐步成熟定形。晋代杜育《荈赋》对茶汤沫饽的描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成为对茶汤审美的标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益茶”之说,即茶具选配要衬益茶汤之色。如果说杜育对“茶汤沫饽”的描绘是茶技所创造的自然之美,那么陆羽“益茶”之说则是自觉为之的艺术追求。

  中唐是品茶艺术的成熟时期,这时人们已从审美情趣的角度来品茶。唐代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崖石使君》诗中,通过“三饮”的过程,叙说他端着飘香的瓷碗饮茶时从解困、清神到悟道的美妙感觉,即从生理上的满足到精神上的享受;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描绘饮“七碗茶”的不同感受。当饮到第五碗至第七碗时,已是身轻神爽,飘飘欲仙,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们在品茶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便激发了这番感叹与抒怀。历代文人学士都把玩茶作为风雅之事。宋代文人士子热衷斗茶与分茶,为“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互相赠茶索泉成风,当时茶艺活动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实践。南宋诗人徐玑诗云:“身健却缘餐饭少,诗清都为饮茶多。”道出了古今爱茶人对茶的钟爱与感受。明代改为散茶撮泡以后,更加看重茶汤的滋味和香气,较茶品、争技艺,成为时人应有的风尚。明代张源在《茶录》中把茶技艺中精华与核心直接称为茶道。当代茶人融汇历代茶人的智慧与创造,赋予茶艺之美更为丰富的灵性和内涵,通过茶艺活动陶冶情操,培养情趣,使人们达到一种平静和谐的精神境界。

  同样冲泡、品饮一杯茶,由于每个人自身秉赋、文化修养和社会阅历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与思悟。茶艺之美不仅仅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蕴含着人生哲理。它的魅力和生命力,或许就在个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市民文化节
   第A17版:市民文化节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科普教育/人才专版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课堂之外
   第B04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6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人才周刊
   第B09版:人才周刊/招生留学
   第B10版:招生移民/人才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6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我是看着儿童戏长大的”
茶艺之美
好瓜知时节
百花深处杜鹃啼
兴国路上的小吃摊
巨笔作小诗
图片新闻
新民晚报夜光杯A28茶艺之美 2013-06-05 2 2013年06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