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善待病体
黄伟明
  ◆ 黄伟明

  搜遍我国的文化遗产,哪个不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甚至是拖着“病体”硬撑?

  人不可有矜持的身段,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得有,所以我们在对待古城改造问题时,首先得对这些宝贵遗产本身价值有起码的尊重,绝不能大刀阔斧、跟着感觉走。已经有不少古城古迹经过“高水平”规划改造后,失去了原本好端端的历史文化风貌,变得不古不今。

  除了该有的尊重,我们还应该在保护和开放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文化遗产存在的最重要前提和价值,就是它的真实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必须是历史的原物。如果只注重申报带来的经济、政绩效应,申报成功可能就意味着灾难的降临。梁思成先生说,维修古建筑是让它祛病延年,带病延年,而不是返老还童。如果我们不遵守“最少干预”以维护文物真实性的原则,结果就会都一样——毁灭。

  令人欣喜地是,最近敦煌研究院公布了敦煌每日游客承载量。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介绍,研究者长期对莫高窟的外部环境、文物本体、游客流量等三方面进行监测,经过10年的专门研究,得出了大量翔实数据,最后慎重确定莫高窟的日接待游客合理数为3000人。数据一出,景区的硬件、软件随后跟上。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年底将启动,届时,所有游客必须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预约后才能正常参观莫高窟;在参观莫高窟之前必须到游客中心观看数字节目展示,领略莫高窟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随后乘坐内部车辆抵达莫高窟,接受分类管理并分组,按既定的路线进洞窟参观;参观结束后,再乘坐内部车辆返回游客中心。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如果对所有游客都平等开放,只要来就欢迎、款待的话,以后的游客有的看吗?这对后人平等吗?”

  我们可否都学学敦煌,不再“杀鸡取卵”,而是把遗产地当成绅士般对待,尊重并保护,这样我们也能从他们身上收获更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评论·专栏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B06版:海上名家/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拍卖专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际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本期导读
善待病体
文化遗产不是旅游遗产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B01善待病体 2013-06-08 2 2013年06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