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文化遗产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本该为我国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高兴,单是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达1943处;可是,我们看到各地蜂起的造古城热、看到申遗成功后的世界遗产地随之而来的黑压压游客,由此忧心忡忡……
文化遗产地“保护”何在?
毫无疑问,中国是文化遗产大国。截至2012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至今,我国共确定并公布了11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57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数据很客观,可是,随之而来的常常就是大张旗鼓的旅游开发热,到最后,旅游就只剩下赤裸裸的门票。今年春夏之交,凤凰古城“捆绑销售”148元门票风潮传染迅速,国内诸多遗产地、国保地纷纷跟进,闹得国人怎一个“烦”字了得。难道申遗只是为了提高“门票”?不仅门票,到了节日,去那些文化遗产地究竟是看人还是看景?不顾景区可容纳人数,不禁游人连自身都落得脚不沾地、悬浮空中,像去年国庆节的故宫,媒体只关注到“人潮汹涌游客数创历史新高”,这背后的安全隐患以及由此可能对文物景区产生的损坏却鲜少被提及。单日超18万,可故宫的最大容量每天6万人,所以管理方才开始启动应急预案。
文化遗产变成了旅游遗产,而本该放在首位的“保护”两字显得多么虚幻!
“修旧如旧”到“拆真造假”
近几年,各地在古城改造这一领域似乎只是要拼个“大手笔”,很多甚至宁可拆了真的造了假的,只为大气美观。
在这种思路之下,好端端的岳阳历史文化街区——楼前街、翰林街、塔前街全都挡不住地产项目隆隆的推土机,晚清风格浓郁的翰林街已经消失,岳阳成了“推倒重来”的典型;聊城则是“拆真造假”的典型;聊城启动古城重建计划,但没有遵照专家规划,而是将大片老街区拆除,同时又大量建起仿古宅院……打着保护的旗号变相破坏遗址的现象绝非偶然。
各地之所以这样对待古建、古街、古城,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就是不懂文物真实性原则。比如,有位文物维修专家排除了文物的险情,又做到了修旧如旧,可是,领导没看到“新貌”,觉得没成果,只能按领导要求做“假”。
开发应该远小于保护修复
不同于我国对待文化遗产普遍采取的“保护”与“开发”捆绑的掠夺式、单一化解决模式,国外对遗址的重视更值得学习。
吴哥窟的周萨神庙曾请来世界顶尖的文保专家纷纷前来会诊,仅占地2500平方米左右,光是中国派出的专家就修了整整7年。
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文化遗产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文化的国际交流、展现国家风采的重要名片。日本、西班牙一些珍贵的考古遗址,一年就开放那么短短几天,每次接纳很少的游客,都得提前预约。想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试试“站在塔上丢铁球”,看是否同时落地的话,那可得碰运气了。意大利人花了十几年时间,动用了全世界的顶尖力量,纠正了塔40厘米的倾斜后,就严格控制流量,半小时只能上去30个人。
为了保护人类文明瑰宝,各个国家的文化遗产门票价格却普遍不高。不摇“门票”这一棵树,发达国家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入、吸引各种民间基金参与文物保护,惟其如此,才能让文化遗产虽沧桑病体却可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