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比报纸杂志更需要“效果”,所以,尽管看上去不如文字传播那么容易断章取义、掐头去尾,但总也有独门绝招,能够把新闻变得更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
以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医生谭先杰为代表的一群医生护士,就是在为贵阳那位被停职的“扇耳光”护士打抱不平,认定是电视媒体故意加速播放病房监控视频才造成了粗暴动作的假象。
一开始,故事就是标准的患者维权情节。贵州电视台播出监控视频,显示一名女童躺在病床上,一名穿护士服装的女子数次用手扇该儿童,并将其头部抱起,摔在枕头上。而后,再由女童父母在镜头前悲伤控诉:“为什么会用这么粗鲁动作去打她”。
变形主要从深圳电视台5月30日的接力报道开始。虽然也允许医生提供“因为她是全麻病人,全麻病人不能昏睡过去,昏睡过去容易窒息”的辩护理由,但女主播紧接着就反唇相讥:“按照这个说法,凡是全身麻醉的病人做手术之后,是不是都得被打一次呢?那如果是这样的话,买那些先进的医疗设备干什么呢?干脆全改人手治疗不就完了吗?”
适逢儿童节,这则视频新闻就此汇聚入保护孩子的呼声中。但也因为迅速扩散,具备治疗经验的医护人员开始警觉,在得到影像分析专业人士的技术帮助后,向以深圳电视台为代表的“媒体偏见”发动猛烈反击,不仅指控贵州电视台是用加速播放和重复播放的方式造成猛烈拍打、多次拍打的错觉,而且深圳电视台还故意“将医院监控配上恐怖片的音乐”。
最受诟病的是某电视台5月31日的报道方式:不仅是在解说词中以“耸人听闻”、“狠狠地扇这名患儿耳光”来形容事态,编导更为护士拍打动作配上了响亮的“啪啪啪”耳光声,辅以“My god”的惊呼声作为气氛烘托。
的确,对一家地方电视台来说,要像医生们所要求的“派一个记者去贵阳实地采访”,恐怕是太奢侈了。中国各地电视媒体之间,确实是以互相拷贝加各自后期剪辑构成主要工作方式,所以,贵州电视台当初的报道内容就已经决定了同行跟进时的方向。只不过,在这种接力行动中,为了画面效果,冲突往往会越来越被放大、被变形。
网络传播更是以“重口味”为最高标准。在深圳电视台制片人还在以“这是民生新闻的一点特色”、“配乐并无不妥,关键看情境”自辩时,更加“断章取义”的GIF动态图片已经被制作出来,毫不意外,就是截取加速播放、重复播放的那三次拍打。
传播链就是这样,长江后浪推前浪,跟进者常常会导致原始信息在接力中进一步变形,向更具有传播效应的那个概念自动靠近,在医患关系中就表现为“医生护士无良”。
所以,尽管仔细来说,贵州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当初的报道因为引述了医生自辩,也都算得平衡,但传播过程中的变形亦非他们所能控制。在类似“女童遭护士连扇耳光一天后死亡”的跟进标题出现之后,没有时间和兴趣去了解事件全过程的民众,当然不会知道这个女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更不会知道确有“术后唤醒”这么一种医护手段。
当然,不少医护人员也都承认那位“扇耳光”护士的动作确实不符规范,有粗暴之嫌,贵州省卫生厅更是早在5月31日就已宣布处罚。但在另一面,由“术后唤醒”到“连扇耳光一天后死亡”的传播中,又何尝不是充满着粗暴?
以暴制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