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闻到一股苇叶的清香,这是我傍晚在河边散步时的收获。我这时才发现清冽的水岸两边,不知什么时候生长出一丛丛的芦苇,苇秆足有一人多高,芦苇下还伴有一些密密实实的蒲草,它们占据着沿河的湿地,吸吮着泥水里的养分,在这清清流动着的河水两边,把自己打扮得绿意飞扬。
苇叶的香气,让我想到了什么,回家打开电子邮箱,果然几封崭新的邮件静静躺在里面,是几个没有启封的电子贺卡,打开来,与此画面变幻的同时,传来丝竹般优美动听的民歌调。不一会儿,但见龙舟映现,一条条矫捷的龙舟在水面上飞渡,驾舟人齐齐地挥着双桨,敲鼓人纵鼓急槌,系在上面的红绸翩翩起舞。那么热闹的场景,那么熟悉的画面,不用说,是一年一度的端午到了。
整整一个晚上,那种铿锵的声音在耳边振响不断。我决计第二天的晚上,再去一次河边散步,采一把青青的苇叶,像十几年前在家里那样,于端午节的前天包粽子。我想起许多年前,也是在一个傍晚,我的七十多岁的祖母,把苇叶从河边苇荡里采回来,趁晚上家务不忙时包粽子。她把苇叶洗净,用开水泡好,把大米淘净,在苇叶还没处理好之前将米泡在水里小半天,然后于傍晚时分包粽子。
在傍晚的烛光映照下,祖母眼睛昏花地在芦苇的叶片上摸索着,我们姐妹五六个人围在旁边,等着粽子从祖母包粽时翻转的手中包出来,平平地摆放进锅中用小火熬煮着,直到粽香自里面漫溢出来,在小小的房间里满屋生香。苇叶的香不是青青草地的香气,不是那种春天的花香的香气,苇叶的香是那么迷人的香,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用怀旧的心去想念它的香气,想念那些有祖母身影的傍晚。
从此每年的五月端午那天,母亲代替了祖母,粽香依然不变。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着婉美的小唱,闻着粽子的味道,这是一种对传统民俗的承传,更是几代人对浓浓亲情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