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春节,中山中路庙前街一带,人如潮涌,车辆蜗行,人行道上拥挤着各式小摊。商店门口,大红灯笼和大红的中国结微微飘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搅动起越来越浓的年味。
街角摆着一个书摊,显得有些冷清。我一看全是些旧书,那摊主的年龄和我相仿。我慢慢蹲下身看了摊主一眼:等米下锅?
不,以书会友!
你选择的日子不合适。
旧桃换新符,和书们作一个了断。
摊主的话有点前后矛盾。管他!我信手翻阅起那些书来。
一个老作家写的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我看了一下前言,正翻动全书,书中飘落一张泛黄的五寸黑白照片。
照片!我望了摊主一眼。
书中还有一张。他说。
两张照片是同一个人。一张是满脸纯情的微笑,她头上戴着帽子,帽子正中是毛主席的头像,脑后露出两条短小的辫子,看得出还是个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另一张则是剪了个短发,戴了圆形黑框眼镜,秀气而严肃,模样像个教师。
你不把她留下?我说。
我不认识她。摊主的眼神在躲避我。
我看着照片说,估摸着她和我们是同龄人。
她是属虎的。摊主的话刚脱口,就显得更不自然。
我付了钱要下书,把照片递过去:留下吧,留下青春,留下青春的故事,再说她挺漂亮的。
漂亮归你了。他说。
怎么,你搞搭卖?
不,卖一送二,再说卖照片也是有的。记得吗,你我小时候常能看到岳庙口一个矮小而近乎秃顶、右脚残疾的人摆地摊?
当然记得,那人姓惠,据说是董其昌的后裔,他的弟弟还教过我女儿日文呢,至于为什么不姓董姓惠,这就搞不明白了。我至今也抹不去他当年那吆喝声:要吗,要吗,赵丹、白杨、孙道临、于洋、王丹凤统统两分一张!
你这不太残忍了吗,怎么能把你心中的这位,给一个不相识的读者呢?
摊主语塞了,他说起了照片上的人。可是叙述中掐头去尾,有太多的省略,故事也就在云里雾里。
不过我还是能听出来:她向他借阅了这本小说,归还的时候在书里多了这两张照片。
我说,我不问你们的故事结局如何,但照片上是她的青春,如果她没保留好底片,你又不把照片送还给她,不断送了她的青春形象?
好久,他才点了点头,但又皱皱眉头说,我没法送了,真的没法了!
也许是岁月变迁,也许是隐情。
新春伊始的街头,我又看到了他的书摊。
也看到了摆在显著位置的,已是着了色的,那两张放大了的照片,照片下方有一张硬纸板,那上面写着:招领青春。
十日谈
生活小记
在暴风雨中过生日,别有意趣,朋友真情更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