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东西,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常有这样的经验。某处某食有盛名,一尝之下,不过如此。好端端的线粉,偏要加上蟹黄,不伦不类。豆腐为卖高价,加上许多香油,难吃。红烧羊肉面,羊肉死甜,面硬汤窄。还有什么“著名春卷”,外面已经炸焦了,里面的馅居然半生!
因为菜做得不好,所以常常加重作料、调料,倒真有年轻人趋之若鹜。夜市上所谓美食,不过油炸火烤,再加上破坏味蕾的超量的辣椒酱油。有味的菜那么多,有味道的菜,却少之又少!小龙虾是十三香的好吃吗?非也。真正极品的小龙虾,讲究清水煮熟后蘸点醋吃。羊肉串有必要加那么多胡椒粉吗?非也。草原上牧人待客,调料极少,讲究原汤煮原羊。还有火锅,调料一排几十种,哪用得了这么多!
好菜少了,好舌头也少了。观“好舌头”的美食文字,是一种享受。汪曾祺写《五味》,大白菜也能总结出个“主义”来。李一氓《征途食事》,写宣威火腿的做法,读来让人口舌生津。当然,别忘了陆文夫,这位推广了“美食家”概念的作家,写情侣吃小馄饨,大开大合。他们之下,还有个成都的车辐,这些作家不仅懂吃,还会吃,擅吃。
现在的一些美食文字,最典型的场景是一人坐在酒吧内,“喝了一杯龙舌兰,又喝了一杯龙舌兰”,不厌其烦地将各类洋酒品牌写上一遍,间或写几句英语,就这居然还能赚稿费!是现在的口味变了,还是现在的人变了?
林清玄说,有味是清欢。清欢是咖啡店里看店员用刀切面包,是街头看人用古意十足的勺子卖决明子,是咬下第一口的刚出锅的山东大包子。美食是随着心境的。喜欢美食的朋友,不妨去看看《孤独的美食家》和《深夜食堂》两部连续剧。从蛋液倒入锅内那“滋啦”一声,到吃完饭男主角满足地叹口气,这一个个细节,都是学问,都是生活。
吃一口好吃的菜,如同读一本好书,越来越难了。现代社会,何处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