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县首创了“中小学生教育保护系统”,为需要重点关护的未成年人群体建立电子成长档案,与此同时,组建了百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和百名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为特殊家庭孩子的成长护航。
留守女孩
盼着爸爸打工回来
在崇明县新村乡新村小学,记者遇到了四年级女孩小南(化名)。在她记忆里,最美好的一次生日是好几年前和爸爸妈妈一起在饭店里度过的。具体几岁,女孩已经记不清了,因为从那以后,爸爸就去南京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了,一去就是好几年。她小声告诉记者,她很希望爸爸赚到足够的钱早点回来。
崇明县青保办副主任施胜平告诉记者,因崇明远离上海中心城区,许多青壮年长期在外打工,导致大量像小南这样的儿童留守家园。他们有的是“单留”,即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有不少孩子则是“双留”,从小由祖辈照管。另一方面,随着长江隧桥的开通,外来人员大量涌入,随迁子女在崇明就读的比例逐年上升,如今,崇明的非沪籍学生已占所有在校生的逾三成。在“单留”家庭和随迁子女家庭,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在“双留”家庭,祖辈溺爱孩子,缺乏沟通的现象非常普遍,使得家庭教育很难奏效。
指导教师
设计游戏打通隔膜
“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在每个乡镇各有五六名志愿者,利用校内和业余时间对家长进行辅导。”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德育室黄晓雁介绍,辅导分为多种形式,有半日的集中活动,包括亲子游戏、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也组织教师在校内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
家庭指导教师、西门小学德育主任黄丹凤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如同“亲子大篷车”般,来到各个乡镇。例如,亲子对对碰中,有家长在回答“你知道孩子的好朋友是谁吗”“孩子最喜欢什么学科”“孩子有了秘密愿意跟谁说”这样的问题时,惊讶地发现自己和孩子给出答案完全不一致,顿时有了触动。“每次活动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只是玩玩而已。但是越到后来,两代人互相说出心里话时,很多大人和孩子都哭了。”黄丹凤相信,这样的触动,起码可以提醒家长,再忙也要给孩子留点时间。
红黄绿灯
建立警示护航成长
施胜平介绍,从2012年开始,全县8787名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不良或严重不良、在押和刑释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子女等)信息已全部上传“崇明县中小学生教育保护系统”,并建立“红、黄、绿”三色警示系统。
杨卫星今年56岁,去年主动请缨离开学校教研室主任岗位,一门心思扑在了青保工作上。他结对的7年级男孩小宇(化名),父亲患病长期住院,母亲在养育孩子的事情上缺乏责任心。因此,小宇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热衷混迹网吧,甚至有点暴力倾向,被标注为“绿色”关注对象。
老杨的方法说起来简单——早起晚归,全程陪伴。无论是寒风凛冽还是骄阳似火,老杨早上7时不到就出发,骑车半小时来到小宇家里,再陪他一起走路20分钟上学。老杨总不忘捎上早点,这也是小宇长这么大,第一次有人给他准备早点。一个学期过去了,小宇再也没有无故缺课的情况发生。隔三差五,老杨给小宇带一些书,并告诉他,上网除了可以聊天,还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更令老杨开心的是,小宇的妈妈今天也会来镇上参加讲座,她开始愿意学习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一年不到,老杨的工作手记已经写了100多篇。妻子“吃醋”了,劝他不要天天这么辛苦管别人家孩子,回家抱抱2岁的孙子享受天伦,但老杨觉得,为一个孩子关闭身后的红、黄、绿“预警灯”,就是点亮一个家庭的希望。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