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放缓
麻烦到底大不大?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外一些经济学家唱衰中国经济的未来,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旺季已过,严酷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即称,中国正面临大麻烦,过去30年里驱动经济实现惊人增长的经济系统已经达到极限。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认为,中国这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不能将短期的增长波动和长期的增长趋势混为一谈。1989年和1997年,中国经济增速曾遇到过两次下滑,而这两次下滑在维持了2到3年的时间后经济增速又开始反弹。那么,这一次的下滑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呢?史正富道:“要看经济增长的潜力有多大,就要看从需求上是否饱和,也就是要看国家对经济增长所提供的产品(即GDP)是否饱和。很明显,中国没有。”
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韦森持不同见解,他认为,经济增速下行并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自然趋势。他举例说,日本在1972年时经济增速曾经历过台阶式的下降,原因是产能过剩(即生产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当时的产能过剩比例为33%;韩国在1996年也有过台阶式下降,产能过剩比例也为33%。而中国2011年的产能过剩比例刚好也在33%。
挖掘潜力
做好三道选择题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表示,我们承受不起经济增长减速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成本。中国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十分必要的。他表示,一方面,中国的人口一直都在增长,而凡是人口在增长的国家,一定要有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不增长或负增长会造成政府赤字,也会造成就业机会的减少,这二者都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华民提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要实现这种发展潜力,要做好三道选择题。第一、靠什么来拉动内需?目前普遍实行的办法是加工资,“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加工资叫加收入,如果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加工资叫提高成本,这会加剧经济衰退。”华民说,加工资带来的结果不是通货膨胀,就是经济衰退。第二、政府在投资时,是投更多的固定资产,更多的基础设施,还是更多的人力资本?华民认为,目前中国的合格劳动力很少,首先应该做的是发展教育,造就产业升级所需的人力资本。第三,中国是否应该坚持外贸?他提出,贸易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历史上很多国家的崛起都是通过贸易完成的,所以如果没有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也一定会衰退。
“战略性的中央政府,竞争性的地方政府,再加上竞争性的企业……”《中国震撼》作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社科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张维为教授总结说,这三者的结合是中国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中国的有四个最主要的特质: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文化,超优秀的文化特质。”张维为指出,如果能够把中国模式和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四大要素结合在一起,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非常辉煌。
财富“爆发”
监管力度要加强
如今有很多经济学家在谈到经济发展时,总担心“腐败问题”会形成阻碍。张维为说,所有的大国在崛起时都无法避免腐败,因为财富呈爆发性的增长,但监管力度却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中国现阶段的腐败状况跟美国、英国当年比好很多。中国人应该保持自信。”与张维为的自信不同,韦森更强调政府的财权不受制约而容易导致的腐败,史正富也指出,腐败是中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在题为“正确看待中国经济的未来”的致辞演讲中表示,西方之所以会周期性地出现唱衰中国经济的情况并屡屡出错,原因在于尽管我们有选择地学习了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但并没有遵循主流的、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进行自己的现代化进程,走的是一条基于自己国情的现代化之路。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并没有真正揭示在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维持稳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道理。所以,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来预测中国经济增长时,当然会一次又一次地陷入错误的泥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预测一次次地被证明是错误的,但这些预测依然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他们所揭示的一些问题和现象需要我们重视和研究,中国的经济学家更要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伴随出现的诸多问题背后的逻辑,提出新的理论解释,这样才能看清和把握中国发展的前景、挑战和机会。
本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汪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