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记录
“古城守望者”阮仪三的这两本新作是他带领学生耗时十年对中国古城古镇古村进行调研的成果,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地介绍了中国100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镇、村),其中的有些村镇行将消逝。
为写这套书,阮仪三和他的学生们深入居民家中,找寻一棵棵古树和一口口古井;与集市上的小贩、年迈的老人攀谈,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讨论……葛剑雄说,很多古村落是经过人类社会和自然灾害的考验好不容易地保存下来的。“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自觉的保护。”葛剑雄说,这种调查记录一定要及时,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曾在楠溪江边上调查古建筑,“有的刚拍好照片,一场台风过后就倒了。”
合理合法保护
“对于古村落来讲,第一是要认识到它的好,不要把它拆掉。现在有些文物贩子到处找东西,一扇窗,屋主开价2万元就卖了,可这些宝贝200万元都不应该卖。”阮仪三说,好东西要留下来,更要好好利用,房子没有人住,就容易坍,要住条件就要改善。葛剑雄也同意说,对于“千年古村、百年老屋”中现存的大量住户应妥善安置才能避免古村落空壳化。
葛剑雄提出:“德国法国有一些古堡都是私人保存的。私人为什么愿意出钱保存呢,因为卖给你很便宜。但是你必须按照国家的标准去保养,如果有一天你保养不了了,国家就会收回。属于私人的古建筑如保护不了,也不可以随便卖掉,只能卖给政府,或者在政府的指导下买卖。”
避免过度开发
阮仪三在书的前言中说,1982年始,中国有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到了2003年又有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称号,这些被赋予这个称号的城镇一般能注意保护,而许多未被有关部门所知的就得不到任何保护,任其自生自灭。而另一方面,有些古建筑、古村落、古城,一旦被报道引起重视,往往就是破坏的开始。葛剑雄说,这破坏是多方面的,盲目地搞旅游、开发,还有很多建设性的破坏。“把原有的风味都弄丧失了,这很可惜。”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