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八项规定”之后,党中央日前又出重拳,五年内停建所有楼堂馆所。官衙修得高大威猛、富丽堂皇是近数十年来我国各地争相奔趋的大事,有些不顾当地实际,甚者掏空当地财政。于是,各地政府建筑几乎全都高台阶、大屋檐、中轴对称,或八字开门,前面是大广场,既铺张,又没有艺术感。既高高在上,又缺少亲民的艺术创意,这样的楼堂馆所怎能让人亲近?
● 有些决策者将怪里怪气的衙门建筑弄得富丽堂皇便以为美,但是大家看着都有同一个感觉:没有一点自己的特色,真的太不艺术了。
1亿巨资打造“三湘第一区政府”一口气吞掉衡阳市松木乡朝阳村400多亩基本农田;陕西蒲城县法院大楼竟达8800平方米。这样的办公楼太多了,数不过来。它们一律高屋大宇,其形态或中轴对称或略作扇形(风水上叫纳气接财),大门高耸着或面南或朝东,台阶层层往上托起高高在上的门,加上张臂搂抱状的车道划出悠长且圆润的弧线直抵大门以便于长官下车抬脚就入楼。楼前常见的就是宽阔的大广场,广场通往大楼或“金水”上搭桥或轴线上凿池池内喷泉管涌。
建筑细节更让人不忍直视,中规中矩的正气建筑却被配上一些仿罗马式的圆形石柱,有些甚至还会添些与政府毫无联系的莫名雕塑,实在不伦不类。这种明显“崇洋”的画蛇添足,越发显出决策者完全没有艺术感,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完全是将国外的“好东西”东拼一些,西凑一些,充其量也就是组装重拼罢了。
● 放眼看看历史,看看世界,修建官衙如此大张旗鼓的实在少。如果少些心思在建造豪华建筑上,是不是就能更花心思在民生百事上?
其实,古代中国,尤其是明清以来官员们通常是不修官衙的,所谓“官不修衙,客不修店”。为何?首先是地方官忌讳奢侈之名。修衙门,就是慷公家之慨为自己营造安乐窝,说不定被乡贤豪户告发了,或者被御史参了,祸就闯大了。要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立法,官员贪污银子60两以上者,立杀并剥皮实草,悬于闹市示众。再者,那时的地方财政根本就没有修衙这笔开支,要修就得自己掏腰包。官不修衙的传统延续到民国,四川军阀刘文辉曾下令:如果县政府比学校修得好,县长枪毙。
不仅中国古代,今天世界上除了我们就没有第二个国家大肆修衙了。即便是在头号富国的美国,要找到像样的州县政府建筑,很难。阿灵顿县是美国袖珍但富得流油的县,县政府居然只是在综合商务楼里面租了几套办公室的。和我们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印度,政府办公一样简陋,国防部的办公室竟然连空调都很少见,再热,将军们也只能光着膀子靠咿咿呀呀的电扇降温。他们为何不修衙?和美国一样,百姓没点头,就没钱修。
● 建立官衙应该是服务百姓的,如果用艺术的力量,让楼堂馆所变得更环保、更低调、更亲民、更有设计感,做到看着舒服才是关键。这样一来,百姓自然会拍手叫好。
在我国,高楼大宇、齐整靓丽的地方政府,大多是被当作当地标志性建筑来建设的,决策者用的都是最好的设计规划、最好的施工、最好的材料。可是,这些楼堂馆所为什么还是让人指指点点?因为衙门留给我们的印象实在不美好。
这就是不少官衙建筑的典型模式。高高耸立的主楼豪气冲天,大门距离办公楼如此遥远,这满满的“高高在上”的感觉让百姓看了也不敢随意走进来。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但是楼堂馆所弄出这样的气场真的合适吗?本是为了服务百姓而建设的官衙,变得如此“高大威猛”有必要吗?不妨来上海青浦区练塘镇镇政府大楼和朱家角镇市民中心走走,看看这里的“小清新”建筑是如何亲民的。
在百姓眼里,衙门既深不可测又高不可攀,那就敬而远之吧。反观青浦区镇政府大楼,看着就像座江南水乡的农家小院,既不高大,也不大气,但是却时尚古朴兼备,既符合青浦有古镇的特点,充满地方特色,又在艺术化的同时也省下了不必要的场地使用和建筑成本。
反观各地高大威猛的楼堂馆所的样子,相似的建筑模式很难让人印象深刻,既然如此,为何不试着借艺术的力量做些改变?百姓需要的不是“高富帅”,相信一座更环保、更低调的楼堂馆所才是大家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