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波士顿艺术馆(MFA)看到的“新蓝与白”装饰艺术展,完全刷新了对于瓷器的思维定势,也打破了装饰艺术纯属装饰、并不具有观赏以外其他意义的观点。
美术馆里的瓷器,按照常规,应该是元青花、龙泉窑、乾隆蝠桃瓶,精致美观,反映一个时期的审美特色与工艺水准。但这是我们中国人认识的瓷,那么日本人、阿拉伯人、德国人、美国人……不同国籍的艺术家,他们眼里的瓷,应该是什么样子?在他们的想象中,瓷能拿来做什么?
对于习惯了把注意力放在工艺和历史价值上的中国游客来说,在大洋彼岸看这场艺术展,有种“拆掉思维里的墙”的感觉,让人加倍兴奋。蓝与白,原指蓝釉和白瓷,现在已经升级成为一个通用的文化符号,几百年来,瓷器是为数不多的,在亚洲、欧洲、北美都被广泛使用的家庭装饰品。使用瓷器作餐具与装饰品,体现着这个家庭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欧美家庭,用玻璃柜展示自己的瓷器收藏,更是身份品位的彰显。因为蓝与白已深入每个国家的家庭生活,对于蓝与白的个人理解和再创作,成为了一件极富趣味的事,它反映了个人对地域性文化的解读,并交织着创作者对自身生活的反思。展览所邀请的艺术家包括了中国、日本、美国、荷兰、德国及阿拉伯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艺术家、设计师使用相同的原料:蓝与白瓷器,作为创作的基点。但在形式与媒介上,他们展现出千奇百怪的创意,完全打破观众对于蓝白的思维定势。
◎怎样的瓷器艺术品能够代表中国?看“新蓝与白”展,最有趣的就是,越是限定使用同一元素,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的创作就越能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他们的成长背景。
【中国香港的英国华裔艺术家Caroline Cheng】
如果要一般中国艺术家来回答,应该是绞尽脑汁用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反映社会现状,物欲凶猛,而这里你所能见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见地。Caroline Cheng用了一种平和而唯美的方式表达对当代中国的印象,当然其中也可能有着委婉的隐喻。
一件麻布做成的汉服固定在钢框架上,密密麻麻缀满景德镇定制的陶瓷蝴蝶,蝴蝶如此紧密,仔细看,它们已经呈现出一种拥挤的姿态。作品的名字是“福”,与它的载体“服”同音不同意。这里,“服”是一个经过重重简化的视觉符号,但重重叠加的蝴蝶与这种极度简化构成了引人思考的对比,“福”指当代中国的繁荣,蝴蝶,就是繁荣的形式,千家万户,无数人,如此密集,如此拥挤,但细看之下,每个蝴蝶仍有它独有的形状和颜色。然而,瓷蝶也有易碎的特性,如果不小心对待,就会留下难以修补的缺憾。通常情况下善于从传统元素汲取养分,将它符号化、以极高辨识度呈现,也是受西方美术教育成长的亚裔艺术家的一大特征。
【加利福尼亚的美国人Annabeth Rosen】
这件名为“运动”的作品,创作者是居于加利福尼亚的美国艺术家Annabeth Rosen,她巧妙地将最常见的中国“蓝与白”——花瓶的形象,过渡到美国休闲文化的经典符号之一保龄球上,两者形象极其相似,却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在她的理解中,从泥变成陶,也是一种变动的过程,东方文化制造“静”,而美国文化,尤其是她所在的加州,生活在于运动,保龄球是运动的标志,无数陶瓷保龄球以翻腾中的动态定格在一起,形成一个浪头——“蓝与白”,在这位艺术家的解读中,“蓝与白”在色彩上有着浓烈的表现力,在此时,它就是海天的颜色。
【日本青年陶瓷艺术家Katsuyo Aoki】
Katsuyo Aoki是一位手艺令人叫绝的日本年轻陶瓷艺术家,当然最令人称道的不只是穷极精细的制作态度与诡异中透出瑰丽的个人风格,而是她对日本与西方传统——经典装饰元素、寓言、神话、历史的汲取。比如这件《Read the Story》,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我们如何看待一个故事。作品中以蓝釉绘制的是日本传统故事中的图景,却以配上巴洛洛可可风格的装饰画框。艺术家想要传达的是,她本人对于“修饰”这件事如何改变“故事”本身的感慨。作为一个生长在东京的陶瓷专业毕业生,她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始终围绕着“现代人对于传统故事的感受”,在创作手法上日趋大胆,然而表达核心仍然是传承于日本艺术家传统的、对情感的细腻分析。
【德国装饰艺术家Gesine Hackenberg】
出生于德国,现居荷兰的装饰艺术家Gesine Hackenberg的 “Upcycle”是一件通过打破常识,在人们脑海中建立新认识的巧妙作品。我们见识过古董青花瓷盘,我们佩戴过青花瓷项链,但我们从未想过这两者之间可能有任何关系。我们从未想过青花瓷盘除了做盘子,还能做什么,但看看这件作品,它要展示并不是一条简单的青花瓷项链,它所想讲述的是一种打破常识的思维方式,把过时的青花瓷盘的瓷片钻取下来,做成一件全新的首饰。瓷盘既是它的原材料,也成了是它的展示架。这作品把德国与荷兰现今文化盛行的“循环再利用”,与“创造关系、赋予事物新定义”这艺术家乐此不疲的游戏无缝结合,连最大众化的蓝白瓷盘都可被玩出灵光闪现。
◎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民族的传统文化要输出,就一定要经历异地、异国的本土化,才能为人接受,否则就容易“水土不服”。
这四位艺术家只是展览上众多来自不同文化地区的代表,他们提供的都是非常具有艺术家本身地域文化与中国传统元素交融的代表性作品。一件“混血”艺术作品的诞生是基于艺术家本人对于不同文化的吸纳和整理,再加上自己的想法与情绪,在无国界中,悄然显示出独特的背景。
于是乎,原本欣赏价值和历史意义为主的釉瓷文化,不仅在国际上打出了响亮的“中国好品牌”,更为其自身增添了更多元化的丰富内涵。这让我们看到,尽管“混血”不容易,然而一旦见到好作品,总还是让人觉得欣慰。也许还需要时间的打磨,但可以预见的是,我们的文化品牌潜力无穷,终将成为中国最拿得出手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