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8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乡设计·嫁接创造新生活
陈缘
■ 城市人可以到仙桥创意大棚学习农耕文化,家庭可以来这里亲子活动,企业也可以到这里来团队建设
■ “农好农夫集市”分享快乐,售卖健康
■ “设计丰收”成果斐然
  ◆陈缘

  在现场

  “城乡一体化”与“城镇化”如今已成热词。有专家说“它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 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 、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方方面面,近年来,一些学者从工业、空间规划、生态环境的角度去研究和实践,成果颇丰,为城乡一体化大大加强了“硬件”实力。然而,我们不能再单纯停留在盖楼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搬家”,这样会把农村变成又一个城市,农村应该有农村自己的内涵和精神面貌,城市和乡村谁也代替不了谁。

  通过“设计思维”,用创新来提升城乡一体化的品质,把设计的思考进行嫁接,成了一些有设计前瞻性的设计师的新探索方向。在即将于9月5日拉开帷幕的2013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上,将专门设置设计助力城市与社会发展,被称为 “‘社’计梦想”的主题演绎区,城乡设计这一课题将是该主题区重要闪光点之一,本报通过独家渠道先来了解其中围绕“设计推动乡村发展”与“乡村气息融入城市”的一些实践。

  包装“农家乐”

  随着大型城市的发展,农家乐成为风尚。没有经过设计提炼的“乡土”“原生态”“新鲜”等代名词,只是一时之兴,如果概念和观念不升级,服务不提高,就不能长久。通过设计整合服务,恰如其分地利用农村较好的自然环境,较低的物价、便宜的空间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让设计软实力落地农村乡镇,带动城乡的个性内容互动,丰富原有单一落后的农业模式,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扩展了城市的就业机会,农村的公共生活在保留原有本土乡村文化的同时,也得到与时俱进的创新,强化了其与城市的对外联系。

  “设计应该被更多地发掘出来推动社会和产业的结合,这点建筑做不到,设计却可以做。”说这句话的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教授娄永琪。这些年,他带领研究团队来到上海的后花园崇明,开启了一个名为“设计丰收”的可持续社区项目,运用“设计思维”,结合创意、经济和技术策略,将崇明的发展和上海的发展结合起来思考,从而设计和制定崇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设计丰收项目成员雷炯在接受采访时,有些兴奋:“我们正在试图建立一个城乡创新中心网络,仙桥创意大棚是组成崇明仙桥创新中心网络的节点之一,我们将经济效益不理想而被弃之不用的大棚设计改造成为集展览、活动、演艺、培训、餐饮为一体的开放空间,城市人可以到这里学习农耕文化,家庭可以来这里亲子活动,企业也可以到这里来团队建设,而一些讲座、展览、演出也丰富了本土乡亲们的精神生活。比大棚空置更严重的是劳动力流失造成的农村空心化,大量的房屋空置带来了经济发展滞后、公共文化缺乏的弊端——我们团队联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仙桥当地匠人一同改造的空置老房,建立了‘田埂’创新中心,试图将限制的资源整合利用起来,让它们成为功能各异又相辅相成的服务体系。崇明只是一个试点标杆,与其让城市大规模蚕食农村领域,壁垒分明地各自发展,不如建立一个通过设计思维整合城乡资源,改善乡村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模式,增进城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达到平衡发展的状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去实现我们的设计规划,希望基于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深度认识,如同针灸在关键穴位的适度刺激以实现对整个人体经脉产生影响一样,实现对整个社会肌体的调适。”

  嫁接都市形态

  知名工业产品设计师丁伟先生提出并于2011年起着手试点执行的是“设计立县”计划。该计划试图为城乡一体化修建一条“创意高速公路”,将上海等大城市的设计资源,通过有效嫁接,把停留在“原生态”县里的传统手工业进行再设计,高效转换出创意产品。与此同时,以系统传播和普及工业设计知识为主轴的“百县设计大讲坛”将创意源头活水引入干涸的农田,也将丰收的硕果带回繁华的都市,形成城乡互动,创意循环。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今天的中国,设计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设计让各个利益链条进行了串联,同时让乡村通过设计具有吸引力。

  娄永琪的设计丰收则尝试着嫁接和协调包括崇明岛当地政府、农村社区、商业伙伴和大学研究资源,以多学科团队的合作方法,通过设计和创意发掘中国乡村潜力,增进城乡互动,在保护乡村生态的同时, 促进乡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新的产业模式和就业机会。

  谈到未来规划,雷炯重点提到了他们正在试点运营的城市创新中心“屋顶农园”,以及和崇明的几个中心形成网络呼应。对于这个试点,在“‘社’计梦想”的“城乡设计”区域内所呈现的美国人Susan在上海实践的“都市天台农业”项目似乎更具有参考意义。都市农业是近几年来兴起的针对于都市居住者的一种全新的农业体验生产模式,目前淮海路K11的空中花园、静安香格里拉“斜顶花园”、淮安路“安垦创意园”等都在实践这种模式。面对食品安全等问题,当下已有促使越来越多都市人开始自发利用家里空间种植蔬菜,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慢慢成为一种情趣和生活态度。同样呈现在这个板块中的还有本市的“农好农夫集市”。它的实践既能称为是对农耕时代“赶集”的现代版,同时也能说是都市农业的后续延伸,通过类似“创意市集”的方式,志愿者们把“城市农夫”们聚集起来在售卖健康的同时,分享一种带有乡土气息的快乐,售卖健康,其乐融融。

  若将以上案例串联起来,宏观而言是“设计思维”,但微观而言则属于“传达设计、服务设计和产品设计”结合的成果,依靠设计的力量将乡村和城市互为嫁接,创造出了城乡人新的生活方式与态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家装专版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品味典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B10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拍卖指南
   第B12版:拍卖专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城乡设计·嫁接创造新生活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B05城乡设计·嫁接创造新生活 2013-08-24 2 2013年08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