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有南宋时期的《蜀葵图》,为一团扇,纵25.4厘米,横25.9厘米,绢本,设色,无名款。构图依循南宋绘画的特点,选择蜀葵植株顶端的花和叶,极其简明扼要,仅画了一朵盛开而无遮掩的单瓣花朵,另两朵则半掩和几乎全掩,而穿插其上的花茎顶端只画了一花苞和一朵初放的重瓣小花。虽然花和叶都先用墨笔勾线,然后上色,但大花由花芯的粉红色,向花瓣边的粉白层层分染之后,墨色的勾线已隐去,只有顶上小花的勾线隐约可见。大而椭圆型的叶片在用土绿色反复罩染后,勾线已淡化,与土褐色的绢底融浑一体,更映衬出粉色花朵的明艳。宋画的重写生,重写实的绘画观念,尤其是南宋小品画构图的简练、空灵,以少概全,笔精意足,在此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唐代诗人岑参的《蜀葵花歌》更表现了古人的体物之深:“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原来蜀葵花虽然整体花期不短,花朵也茂密,但是单独的一朵花却生命很短促,“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由此感慨“人生不得长少年”,“人老不如花”,“请君有钱向酒家”。但不要因此简单地以为岑参会酗酒沉沦。人生苦短,要珍惜生命。岑参出身名门,幼年家境渐入困顿。9岁从兄学文,遍读经史。29岁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天宝十三年,两次奉命出塞,满怀壮志,报国情切。留下了无数优美无比、撼动人心的边塞诗。后安史作乱,他东归勤王。好友杜甫等荐其为右补阙。但由于他“频上封章,指述权佞”,屡遭贬谪。罢官后,东归不成,客死成都,年仅56岁。他的一生,留下诗文无数,虽非轰轰烈烈,但也不是碌碌无为。
然而实在地讲,蜀葵花并不在意落花被扫。它盛开时,美化了环境,给人类带来新鲜和愉悦,“能共牡丹争几许”。而其衰落后,它的根、茎、叶、花、子全体皆可入药,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的功效。所以后人还是奉它为七月的月花。张德宁